• “主导-主体”原则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主导-主体”原则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理论依据,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在兼取建构主义等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以“教”为中心的学与教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学习者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的展开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主体的有意义学习,也就是要使得学习内容/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命题或图式)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有逻辑的非任意联系,即要将外在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规律、结构关系等,通过同化或顺应等建构过程,内化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其他所有要素都是为了要促进学习者认知发生变化的条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习者来展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认知风格、认知特点及其个性特征。一切活动偏离了学习者这个主体,必然取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承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不是替代学生思考,而是帮助选择学习内容、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过程等,也就是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使其思维的广度扩大、深度加深,在教师的诱导和帮助下,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投入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当学习者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或者学习者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时,教师的主导意义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可以避免无谓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可以使学习者符合社会的主流需求,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顺利的展开,可以激发并维持学习动机。

          目前常见两类整合课:一类是绝对主导的整合课。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但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视,学习的潜能没有挖掘出来;另一类是绝对主体的整合课。这类整合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上网查询、分析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但对于各个活动的指导不够,学生处于“放羊状态”,各个活动的学校效率并不高。
    这两类形式的整合课都有弊端,绝对主导的整合课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且不能顾及学生的层次性、学习的个性化;绝对主体的整合课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指导不到位,在学生还走不稳的时候就让学生跑,必然会造成“气氛很热闹、基础很不牢”的结果。

            我们强调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绝对主导/体”向“主导-主体”转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让思维发生在学生的脑海里,而思维的发生多成要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果安排学生上网收集信息的教学环节,教师事先要对相关的网址、网上的内容有所了解,必要时需要教师事先对相关信息做整理加工的工作。

            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能否运用教学技能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决定意义。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指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评价是否实现了问题解决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组织讨论、交流,并在讨论中协调,整合各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适应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指导小组活动,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内化其思维过程,并鼓励相互评价。

    • 标签:
    • 原则
    • 活动
    • 主体
    • 学习
    • 教学
    • 学生
    • 教师
    • 主导
    • 指导
    • 学习者
    • 整合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