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说课稿-陈露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陈露.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学设计内容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

    语文园地安排的内容也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舍本逐末的人。

    【设计理念】

    1、整合单元目标,遵循跨越式教学理念。

    2、遵循整体架构——局部分析,深入研读——回归整体的认知规律。

    【单元目标】

    1. 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学会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正确认识自己。

    5. 通过拓展阅读,学会品味语言,培养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6.通过主题写作,拓宽思路,多角度的表现自己,实现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半的跨越式课题试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学生已经学过寓言故事,大概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但对“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样的深刻的话题缺乏认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同时,网络班的学生信息量比较大,对于故事性的文章接触的应该不少,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帮助体会文章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去思考遇到问题应该怎么看,怎么想。

    【单元课时安排】


     

    导读课:1课时;9课:2课时;10课:2课时;11+12*课精加略:3课时;单元主题阅读1课时;单元主题写作2课时;综合实践:1课时。

    【单元整体规划】

    学段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第一模块

    导读课

    1课时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怎么看问题,怎么想问题”的主题

    明确单元目标

    初步阅读,体会寓言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第二模块

    9课:精读课

     

    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课文

    1.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谁能猜出这些图所包含的成语呀?老师展示ppt,里面有关于《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图片,相机点拨什么是成语。

    2. 那同学们,什么事“寓言”呢?你们还读过什么寓言故事呀?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所以学习寓言一方面是了解故事,另一方面是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伸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释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词和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查字典或者与同桌交流,把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感知文意

    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写字

    大屏幕出示会写字,开火车认读,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

    三、再读课文,疑难解决

    1、快速朗读课文

    解决了字词,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个问题:养羊人“亡”了几次羊?每次“亡”羊的原因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2解读亡羊的原因。

    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

    原来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大屏幕出示)谁能带上“因为……所以……”来说说第一次丢养的原因?

    还有一次丢养的原因呢?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大屏幕出示)

     

    3、分角色朗读对话

    1. 默读45自然段,思考该不该补牢,并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由此而引导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大屏幕出示)。

    四、深度理解、感悟道理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三省吾身。

    五、拓展阅读

    《春秋诸国简述》、《负荆请罪》、《铁杵磨成针》

    六、写话训练

    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也发生过亡羊补牢类的故事呢? 让我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身上的窟窿,试着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1. 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亡羊补牢》,还记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南辕北辙》,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寓言的方法,并归纳之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会认字指名认读后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2)交流识字方法。

    3.写字指导:

    1)出示会写字,指名认读、齐读。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疑难解决

    自主学习思考点: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展开讨论。          

    四、深度理解、感悟道理

    1.明确寓意。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2.联系实际,三省吾身。

        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南辕北辙的事情呢?

    五、拓展阅读

    《南辕北辙》新解、《挖掘自己》、《新龟兔赛跑记》、《又说“南辕北辙”》 

    六.写话训练 

        出示相关寓言,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写相应的故事。

    第三模块

    10课:精读课

     

    4-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出个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树上有10只鸟,有一个猎人射死了1只鸟,你猜树上还有几只鸟呢?

    2.同学们的脑筋转得真快!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个跟鸟有关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生齐读课题。

    3.你知道文中的“鸟”是什么鸟?在文中,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板书:大雁)

    4.读了课题你还发现了什么?(学习“弓”的书写)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

    1)生字词认读。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2、听老师范读,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疑难解决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一起读。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

     “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四、拓展阅读

    类似于《惊弓之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进入资料城去阅读了解。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附:拓展阅读篇目 《风声鹤唳》、《九方皋相马》、《草木皆兵》、《谈虎色变》、《杯弓蛇影》、《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南飞》

    五、拓展写话

    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试着用本课的生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重点理解课文

    让学生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结合重点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领悟其中蕴藏的内涵。

    1. 回忆“能手”的意思 及人物关系。

    2. 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3. 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4. 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阅读

    《谈虎色变》、《杯弓蛇影》、《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南飞》五、拓展写话

    你们佩服更羸吗?佩服他哪一点?拿起笔来写一写。

    第四模块

    11+12*精加略深入研读

    对比阅读

    感悟主题

    学习写法

    6-8课时

    精加略教学《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

    主题:怎么看问题,怎么想问题

     

    第一课时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字词难点攻克:肃、嘱、熟、晌的写法,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等。

    3、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例子说明?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讨论:哪些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讨论:

    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还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下面谁来说说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二、汇报交流,品析感悟

    汇报:通过探讨,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汇报时可综合小组意见,也可是个人看法。

    1)重点抓住学生的变化。

    2)结合理解“我是怎样画杨桃”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去看杨桃的不同样子。

    3)结合理解老师的神情。

    4)读好同学当时说的话。

    5)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能谈谈你的理解

    三、学习《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默读课文:想想: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拓展阅读

    《从切苹果想到的》、《冲出自己的思维定势》、《聪明的农夫》、《猫晒太阳的启示》

    第三课时

    一、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利用板书回顾学过的内容,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此类文章的写法,用一件实说明道理,可以是正面的事例,也可以是反面的事例。

    二、拓展阅读

    《科学发现与观察》、《勇于冒险》等与主题相关的文章。

    三、拓展写作

    出示写话: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同学们,通过大家充分地考虑、讨论,我们真是深有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作为我们的格言。

    四、展示交流

     

    第五模块

    单元主题阅读

    8课时

    课时总体设计:

    一、主题导入,主题阅读(一),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收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主题阅读(二),领悟应该怎么去看问题,怎么想问题。

    三、主题阅读(三),运用文中学到的思想方法来反思自己,增确认是自己的优缺点。

    四、创设情境,进行知识的迁移,激发创新思维。

    五、情感表达,深化认识

    六、总结升华

     

    第六模块

    单元主题写作

    9-10课时

    1、学生阅读后完成“这就是我”,我是这样一个人……

    2、网络共享

    3、全班分享交流2个左右

     

    第七模块

    综合实践

    11课时

    主要完成口语交际,策划“说说我自己”的活动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畅所欲言,抒发感情

    3.小组讨论,交流心得

     

    【教学资源】

     教学ppt、拓展阅读材料、电脑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一、教材概述

    《寓言两则》是小学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故事都出自《战国策》,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寓言两则》共需2课时完成,本设计方案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

    二、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重点字、词的掌握,理解故事内容。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一、激趣导入课文(3min

    1.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谁能猜出这些图所包含的成语呀?老师展示ppt,里面有关于《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图片,相机点拨什么是成语。

    2. 那同学们,什么事“寓言”呢?你们还读过什么寓言故事呀?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所以学习寓言一方面是了解故事,另一方面是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3.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伸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释题,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min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词和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查字典或者与同桌交流,把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感知文意

    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写字

    大屏幕出示会写字,开火车认读,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

    三、再读课文,疑难解决(7min

    1、快速朗读课文

    解决了字词,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一边读,一边思考两个问题:养羊人“亡”了几次羊?每次“亡”羊的原因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2、分析故事内容

    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分享:出示羊圈的图片,辅助学生理解“窟窿”、“羊圈”二词的意思应该不难。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分角色朗读234段,在朗读中体会养羊人的心理。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4)解读亡羊原因。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还有一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思考该不该补牢,并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由此而引导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大屏幕出示)。

     

    四、深度理解、感悟道理(5min

    1.明确寓意。

    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没错,这个寓言故事就像告诉我们,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三省吾身。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也经常犯养羊人这样的错误,也有不少这样的窟窿呢,让我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身上的窟窿,谁先来来说一说?

    五、拓展阅读(10min

    必读:《春秋诸国简述》、《负荆请罪》、《铁杵磨成针》

    选读:《荆州城区景点简介》

    六、写话训练(10min

    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也发生过亡羊补牢类的故事呢?让我们都来检查一下自己身上的窟窿,试着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南辕北辙》

    1. 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亡羊补牢》,还记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南辕北辙》,看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启发学生思考学习寓言的方法,并归纳之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你读懂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会认字指名认读后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2)交流识字方法。

    3.写字指导:

    1)出示会写字,指名认读、齐读。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疑难解决

    自主学习思考点: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展开讨论。          

    四、深度理解、感悟道理

    1.明确寓意。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2.联系实际,三省吾身。

        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南辕北辙的事情呢?

    五、拓展阅读

    《南辕北辙》新解、《挖掘自己》、《新龟兔赛跑记》、《又说“南辕北辙”》 

    六.写话训练 

    • 出示相关寓言,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写相应的故事。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标签:
    • 20140213085550
    • 学习
    • 学生
    • 道理
    • 理解
    • 阅读
    • 寓言
    • 课文
    • 学习元
    • 课时
    • 故事
    • 出示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