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翔 说课稿1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磁铁的磁性》说课稿(小学)

    生活用具之“瓶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生活用具”是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四册第23-45上的内容。本次说课主要选取第4节“瓶子”进行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生活用具”是人教版《生活与科技》第四册第二单元内容,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技术领域”的内容。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技术领域内容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本单元主要涉及到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学习“生活用具”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瓶子的大小、形状等物理性质;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题,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对瓶子容积的测量,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科学学习情感;认识到废物回收的重要性。

    4、教学要点分析

    1)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2)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

    1. 生活中所用瓶子的图片若干张。

    2. 不同的瓶子若干个。

    3.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4. 实验用品: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5. 实验报告、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二、说学情

    本节课以瓶子为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瓶子,因此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然而学生对瓶子的容积概念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观察、实验以加深理解。

    此外,皮亚杰认为二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难点,本节课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2、学法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在课堂伊始,采用情境引入法。(5')

    以生活情境为背景,用ppt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并且学生感兴趣的瓶子展览出来,让学生们辨识,引起孩子们对课程的兴趣。

    1. 分组合作,交流讨论(15')

    使用一定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讨论图片中的瓶子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最后,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得出的结论。

    1. 哪个瓶子中的水多”的探究式学习(53'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2')

    1)首先出示三瓶水(瓶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瓶水多?哪瓶水少?从而引出课题。

    哪瓶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学生会说水位高的水多。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瓶子相同,总结出瓶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

    1. 然后再出示三瓶水水位相同,瓶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瓶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瓶子粗细。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28')

    1提出问题,大胆猜想(3'

    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瓶水多,(课前测量好了的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学生无法用眼睛准确的判断出哪杯水多),这时答案就各异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

    2)设计方案(10')

    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瓶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瓶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3)汇报方案(5')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

    4)实验验证(10'

    教师准备好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5)汇报结果(5')

    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3方法应用,学习测量(23'

    要判断哪杯水多哪杯水少,可以用很多方法,要想准确的知道多多少就要借助这个特别的仪器——量筒,从而引出量筒。

    1)认识量筒(5'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2)学习量筒的使用(5'

    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课件展示量筒的用法

    3)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10'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

    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较大。

    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4)用量筒测量(3'

    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发实验报告)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通过让学生认识量筒、使用量筒,学生学会了用量筒测量的方法,知道了用量筒测量比用眼睛观察更准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7'

    1、学生互相交流“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外作业布置:“用过的瓶子”有哪些处理方法?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量筒
    • 学生
    • 设计
    • 使用
    • 瓶子
    • 水位
    • 实验
    • 测量
    • 相同
    • 说课稿
    • 内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