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眼桥小学-刘俊丽-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单元导读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我给邓小平当警卫

    我给邓小平当警卫

    小问题:生活中的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中国时期,邓小平同志共12次到济南。我作为一名铁路民警,五次目睹了小平同志的风采,并有幸用照相机,记录了伟人的形象。

    1988年2月24日,上午。春临济南,风和日丽。小平同志乘坐的专列,缓缓驶进济南车站。列车员打开车门,放下踏板。手持照相机的我,心中顿生一丝惊喜,一位老人,两个小孩,平静地站在列车门口处,就像一趟普通的列车,下来几位普通的旅客。

    健步走下列车的小平同志,向大家微笑着。

    小平同志用力挽起两个四五岁的小孩,是他的孙辈。沿站台缓缓西行,小平同志内穿深蓝色中山服,外罩黑色长呢大衣,衣着半新,但很整洁。行走中的小平同志,步履坚定自信,双眼平视前方。我在小平同志前方约三米处,边拍照边后退,在现场的山东干部,轮流陪小平同志并参加拍照。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一位世纪巨人,在齐鲁大地,迈开双脚,健步前行。这双脚,曾走在法兰西求索救国之道;这双脚,曾迈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双脚,曾跨过长江黄河解放全中国;这双脚,曾为新中国建设发展跋涉不息;这双脚,踏在北京深圳,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引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

    沿站台散步的小平同志,整整越过了四节车厢,然后折步回行。扮着鬼脸的两个孙辈,开始骚动不安,不时把爷爷拉成“大”字,但始终不能挣脱爷爷的大手。当路过站台售货亭时,两个孙儿闹起来,拉着爷爷的手,径直奔货亭而去。货亭前,秘书递过几元钱,接过两包济南糖酥煎饼,放在孩儿手中。瞬间,小平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

    此后,小平同志路过济南车站,总要买上两包济南糖酥煎饼。
    警卫现场是紧张的,小平同志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了欢声笑语;警卫现场是严肃的,小平同志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了温馨。

    十几分钟的停车时间很快过去。小平同志的专列驶向北京。

    我立即奔进公安局相片处理暗房,冲洗胶片,洗印正片,当晚,小平同志的光辉形象就跃然纸上。

    因为警卫现场不允许记者进入,我作为铁路公安技术员,所拍照片显得极为珍贵。

    为小平同志警卫和摄影的经历,使我终生难忘。

    • 刘伯承失去了右眼

    刘伯承失去了右眼

    小问题:为什么在手术中刘伯承不使用麻醉药?

    1917年8月,刘伯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的部队对袁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军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逃出城外的袁军从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

    后来,刘伯承被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给刘伯承医治眼伤的医术高明的德籍医生阿大夫看过刘伯承的眼伤后,决定对刘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术。

    刘伯承从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他坚决地向阿大夫提出,给他做这次手术不用麻醉。

    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深深感动了大夫,他终于同意了刘伯承不用麻醉药物的请求。

    手术开始后,阿大夫聚精会神地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肉割去,然后将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后再将断裂的血管缝好……

    在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中,刘伯承始终未呻吟一声。

    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阿大夫又给他的右眼安上了一只假眼球。刘伯承又重登征鞍,继续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了。

    • 得“5+”的中学生

    得“5+”的中学生

    小问题:列宁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奖品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

    列宁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升入中学读书。上学对他来说是轻松愉快的。

    课堂上,他能很快领会教师讲的内容,回到家里后几乎不用温习,就很快把功课做完。列宁虽然顽皮,可从小父母教育他要和哥哥一样,专心致志地对待学习。他无论上课,还是做功课,都心神专一,作业总是按时完成,而且又正确又干净整齐,各科老师都喜欢这个聪明的学生。他每篇作业上那个红艳艳的往往不是“5”分,而是“5+”。老师说他的作文布局严谨、内容充实、文字精炼、叙述简明,连老师也爱不释手。

    第一个学生结束时,列宁各门考试成绩都是优秀,他被评为优等生。他快活地回到家里,故意从父亲书房门口走过,借用一首歌的曲调,唱着说:“我的拉丁文得5分,希腊文得5分,数学得5分,还有……”然后,他蹦蹦跳跳地进了妈妈的房间,把一本印有“品学兼优”金字的书和一张漂亮的奖状捧到妈妈面前。列宁真自豪,妈妈仔细看了他的奖状和书,高兴地亲了他的前额。列宁发现妈妈的头上有几丝银发,“妈妈,我为你拔掉一根白发吧。”“不用了,太多了,拔不完的。等你们都长大成人的时刻,我的头发就全白了。列宁你是有出息的好孩子。”

    妈妈是世界是最可爱的人。他想,奖品一定要收藏好,圣诞节时把它用大红缎带子系好,做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再为她写一首诗。
     

    • 戏剧

     

    戏剧

     

    黄世仁(下简称黄):(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杨白劳(下简称杨):(愣住)啊?

    穆仁智(下简称穆):(写文书,念)……“立约人杨白劳,欠东家租子十五斗,大洋二十五块五毛,因家贫无法偿还,愿将亲生女喜儿卖与东家,以人顶帐,两厢情愿,决不反悔,空口无凭,立此为证。立约人黄世仁,杨白劳,中人穆仁智。”——好啦,说话为空,落笔为实,来,老杨,按个手印吧!

    杨:(疯狂似的)少东家,可不行啊!——

    黄:(威吓地)怎么?好!那叫刘三黑把他捆起来,送到县上去?

    杨:(大惊,昏迷地,战抖着)啊?把我送到县去——少东家!

    穆:(抓住杨的手)按上个手印吧!(按手印)

    杨:(看自己的手指有墨迹,惊)啊?——(倒地)

    穆: 哈,一个手印还了几十年的帐——(把文书给黄世仁)

    (黄世仁向穆仁智示意)

    穆: (以手势杨白劳呼后,向黄世仁)没什么。

    黄: 杨白劳,你也该回去啦,明儿把喜儿送过来。(对穆仁智)把那张文书给他带上。

    穆: (扶起杨白劳)这一张是你的,给——(给文书)明儿送喜儿来给少东家拜年,叫她到这儿来,过个好年,去吧!(推杨出门,反手关门)杨白劳出门不支,倒地。

    黄: 老穆,明儿一早多带几个人去,不要叫老头子回去一闹不认这个帐,跑了的话,那可落个人财两空。

    穆: 是。

    黄: 还有,千万不要把风声闹大了,大年初一不太好看,给那些穷人们闹出去,有理也说不清。有人问,就说老太太要看看喜儿,领喜儿来给老太太拜年的。

    穆 对。(下)

    黄:哼!杀不了穷汉,当不了富汉,弄不了杨白劳。就得不到喜儿。(满意地下)

      节选自歌剧《白毛女》  

     

    •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这么一分神,使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摔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有一次,天下着毛毛雨,爱因斯坦头戴宽边帽,在桥上来回踱步,时而停下来思考,时而提笔在卡片上写着什么。凑巧,他的一位朋友坐着马车过来,探出头问:“你在这儿干什么呢?”“噢,我是应约在等一个学生。”朋友下了车又问:“瞧,衣服都湿了,一定等了好长时间,不可惜您的时间?”这时,爱因斯坦举起手中的卡片一晃说:“不,不!我非常有益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一个出色的想法呢!”

    爱因斯坦的生活十分俭朴,穿戴也很普通。他未成名时,经常穿着一件旧大衣,步行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一次,有位朋友碰见他,看他穿的大衣破旧极了,就劝他添件新的。他笑着说:“没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数年后,他已成了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工作、待客仍穿那件旧大衣。凑巧,他又和那位朋友相遇。朋友再三劝他换件新大衣,否则实在不相称了。爱因斯坦双手一摊,又笑了:“没关系,反正这里的每个人都认识我了!”
     

    • 提示语

     

    提示语

     

      公侧提示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呼出去的是烟,损人;吸进去的是毒,害己。

      节水用语:珍惜我,就从一点一滴做起吧!

      把脏东西喂给我吧,大地妈妈刚换了件干净衣服——垃圾桶说。

      我很弱,不能承受您大脚的亲吻——小草。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让电灯好好睡一觉吧。

      安全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水龙头说:“我流泪了,为什么不让我休息一会儿呢?”

      弯弯腰,伸伸手,让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一支烟燃尽修养,半口痰辱没斯文。     

     

    •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杨刚

    亲爱的上海兄弟姐妹们:

    我必须把这篇通讯直接写给你们,才能够把这一次首都人民庆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的一切尽可能真实地传达给你们。说尽可能真实是容易的,要做到,可是很难。因为10月1日这一天是太伟大,太丰富了。甚至在今天,24小时之后,它的余风还在。街上还是红红绿绿的跳舞队、秧歌队、游行队。24小时之后,依然满街都是红旗,都是锣鼓。从湖北来的老先生、老太太摇头赞叹,说昨天那一场大会是“从来没有过!从来没有过!”从上海来的老先生说:“啊,总算活到了这一天,见到了!”从华北来的人激动得发不出声音,只是连续地、低低地赞叹:“啊,好伟大呀!好伟大呀!”从华南来的人也说:“这是有生以来没有见过的啊!”上海的兄弟姐妹们,你们晓得陈毅市长。昨天,陈市长望着天安门前红旗的大海澈动地说:“看了这,总算是此生不虚了!”这是确实的。昨天天安门广场的大会完全具体地表现了一个初诞生的新国家的气象和本质:伟大,庄严,团结,民主,尤其是领袖与人民的融合一致。它使人人相互亲爱,使人人要求向上,耍求自己学好。

    广场是南北从中华门到天安门,东西从太庙到中山公园的一个大十字。全场容量有的说是20万,有的说是30万人。新造的旗杆在广场内正对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地点在旗杆以南。在开会以前向筹委会登记要参加庆祝大会的人数太多,筹委会怕广场不能容纳,再三限制下来的结果,光是从旗杆到中华门,即十字形垂直线的下半截,那一部分所登记的人数巳经是20万人。十字形的横臂那一部分,除了一条马路之外,御河内外以及马路外边全是队伍。军队还不算在内。因为军队是四个师,根本就不在广场里面。广场外面两边街道上还有没能入场的群众队伍。即便是经过了限制,广场果然还是容不下这么多人。群众要求带锣鼓音乐队也不能办到。因为如果是几十万人都在场上打起锣鼓、扭起秧歌来,大会也就无法开了。事实上到后来,群众自己的呼喊已经大大地补足了锣鼓的声音。

    队伍从早上六七点钟就到了广场,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农民队伍是四五点钟就从乡下动身来到天安门,参加这个他们第一次能够参加的大会。远远望去,整个广场上红旗翻卷像红海奔腾。在红旗下面,一片片的是穿了各种颜色衣眼的队伍。有的是深蓝色,有的是浅蓝色,有的是浅黄,有的是灰色,清清楚楚好像是精工规划的花圃一佯,丝毫不相混杂。广场前面,白玉桥两边搭起了两座台。一座是指挥台,一座是苏联代表团的观礼台。再前面就是夭安门,楼上是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位首长。

    红旗飘卷,队伍静候。正在这时,城楼上面主席台前忽然发出了有历史意义的庄严声音。山鸣谷应,四处都响起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伟大的领抽,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入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于是广场上的欢呼声立刻排江倒海地爆发与城楼上互相呼应。这时候,按照预定程序,主席亲自升起了申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这是经过电流来操纵的。城楼上有一个电钮开关,按相反方向写好了“升”“降”二字。主席把电钮拨向“升”字,我们的红旗就顺了旗杆自己向上飞升。主席看着旗子,说“升得好!”主席说出了我们千千万万翘首瞻仰旗子的人心里的活。我们的旗子从此是庄严而稳重地向上升了,它升得好。

    接着礼炮惊天动地震响起来。每一炮所发出的巨大震响,据说都是由54尊大炮同时发出来的。这54尊炮的数目据说是用以代表政协54个单位。54尊炮同时发出28响礼炮,那声音真是山摇地动,象征全国人民坚强而雄伟的团结力量。

    掌握着人民坚强而雄伟的力量,主席向人民、向全世界宣读了政府第一号公告,确定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它愿意与任何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这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整天想封锁中国、扼杀我们的美帝国主义,将是个难题,会使它头痛又头痛。

    转眼就是阅兵了。四个师的部队全在广场外面东边等候。总司令下令阅兵时,四位野战军的将领分列左右,站在总司令旁边。第一野战军是贺龙将军,第二野战军是刘伯承将军,第三野战军是陈毅将军,第四野战军是罗荣桓将军。阅兵令下,就由原来在广场东端站在指挥车上的聂荣臻将军引导,四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由东而西,缓缓入场,一个接一个地从主席台下白玉桥边走过去。队伍的服装、颜色、队形、行动完全整齐一致。每一个方阵都像一个人一样行动。甚至于连马队里所有马的腿脚都是一出一进完全一致的。所有成排的坦克、大炮、汽车,都是比齐了一字形地前进,绝无任何参差,使一字显得没有丝毫歪曲。当阅兵进行的时候,整个人山入梅、红旗飘扬的广场屏息无声,只有军乐队奏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雄壮的乐声和整齐的步伐配合,在大地上动荡.正在这时,14架飞机飞临上空,广场爆发了如雷的掌声。飞机里除了我们的空军外,还有诗人马凡陀。

    当广场上的人民队伍分队出发时,已经开始黄昏。星星点点,灯笼火把接二连三地燃了起来,很快,整个广场在夜色中透明了,并且颤耀着红的星星,黄的星星,紫红的,大红的,金黄的,橙黄的,愈向夜,广场愈益像大地自身活了一样,遍地灯笼火把颤颤跳荡,橡人民无边无际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我们面前跳跃。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向外出动。蓝色的拿着紫色灯笼的队伍,黄色的拿着大红灯笼的队伍,灰色的拿着金红色火把的队伍,浅蓝的拿着深桃红灯笼的队伍,还有黑色的拿着黄色灯笼的队伍,蜿蜿蜒蜒,交互环绕,像一幅巨大的活动的织锦,各按各的方向走出会场,丝毫也不发生混淆或者紊乱的状态。队伍行动时唱着歌,但更多的是呼口号而且时常是连续不断地喊着;“毛主席万岁!”这使得广场不但是以颜色和光辉活跃着,同时它还在连续不断地发出巨吼!地面这时又从许多角落放起了无数五彩照明灯球,像整个开了灿烂的光明的花朵。

    毛主席是一直和人民在一起的,从下午3点到晚上10点,主席一直是站在城楼边上睁大眼睛望着下面的群众。他的脸上时而庄严,时而微笑,他的手几乎一直是高举着,向群众有力而迅速地摆动,时时刻刻听见他向着群众高呼,这是一种与人民共同的呼声。他的半个身子时常是伸出栏杆外面去举手招呼群众。在这里完全看出主席是怎样全心全意地热爱人民,他的这些动作,完全是由于他内心深处对人民强烈的阶级的爱,使他自自然然就会这样随时不断满含着召唤地高呼,使他的手老是耍举起来招呼人民,使他像母亲一样地向人民把身子伸出栏杆外面去,要把他们看得更清楚一点。

    广场上川流不息的群众最初似乎没有看到城墙上自已的领袖在招呼他们,因为城楼上的灯光并不是很强的。他们一面呼着口号,一面走到面对城楼的时侯,就要站住,更高地呼喊。当他们呼喊“毛主席万岁!”的时侯,主席就从播音器里面高呼:“同志们万岁!”并且时时用亲切的呼声和群众的呼喊相应合。很快,群众就发现了自已的领袖还在他们中间,并且用高呼和他们说着最亲切的言语,他们立刻就要求打破原来向东西分走的路线,而要一直朝北过白玉桥向天安门城楼走来,然后再由白玉桥上转出去。他们的要求成功了。于是一条条红色的火龙似的群众队伍都向主席走来,他们挤在桥上,拼命从肺腑里发出呼喊:“毛主席万岁!”主席从楼上回答他们,楼上楼下一呼一应。群众是欢呼跳跃,主席温厚而慈祥的手在空中摇动不停,累了,便另换一只手,他的全身凝聚着力量,他的脸上发出庄严而慈样的光辉。有人害怕主席会疲倦,但主席丝毫也不觉得,放了椅子在他背后,他也不肯坐下去。这时候,领袖和人民完全融合一致是具体显现出来,一种伟大的、严肃的、温柔的幸福之感贯穿着人们的全身。有人哭了。有人暗暗地赞叹不已,说:“怎么知道中国还有这一天呢!”

    这时侯,原来已经出了广场的许多人听到这样情形,又回来了。他们是很早就出了广场参加了游行的。他们的队伍已经散了,但是又集合了走回广场来。是队伍,就自已在广场上重新摆起方阵,奏起军乐。是一般人民,就集合了走到桥上来大声喊口号,大声唱歇,尽情欢乐地跳跃、舞蹈。大会指挥在扩音器上再三劝告他们回去休息,才逐渐地散去。

    亲爱的上海兄弟姐妹们,我不能不把这个伟大日子这样繁琐地报告你们。这是由于我无能的笔没有法子把像昨天,乃至于毛主席领导建立国家的这10天以来的历史时间恰如其分地向你们转述。但是我确信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

    我们几千年来的希望,我们几千年来的要求,要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五者具备的国家的要求——在过去常常使人称为是白日文梦,或者是唱高调,现在这个几千年来的大梦一定会实现了。昨天我亲眼看见的庆祝大会,就是保障。

    (《大公报》1949年10月6日)

    • 飞向太平洋

    飞向太平洋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

    新华社记者黄彩红

    天刚黎明,火箭发射场区一片紧张的战斗气氛。入们盼望已久的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就要开始了。

    高大的发射塔架,环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耸立在发射场上。各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和操作,随即撤离现场,满怀激情地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在地下发射控制室里,指挥员凝视着电子钟的时间指示,听取备操作手报告的每一个字,作出决断,发出口令:“十分钟准备”……“五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随着最后几秒钟的到来,场区上的各种跟踪测量设备开机,高速摄影机、磁带记录仪等记录设备启动起来。

    “点火!”令下。发射控制台上年轻的操纵员沉着果断地按下了电钮。火箭发射场立即传来连绵不绝的巨大轰呜声。这声音像山崩,像海啸,震颤大地。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冉冉上升,尾部喷着辉煌的火焰,直上云天。

    “发射成功了!”人们欢呼着、目送着腾空而去的火龙,心潮像海浪一样翻滚。

    多少个日日夜夜,无数战斗在国防科研阵地上的尖兵,为研制、发射大型运载火箭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

    火箭在蓝天扶摇直上。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火箭开始拐弯;几十秒后,火箭排出的燃气在空中凝成烟雾。宛如一条白练在长空向东南方向延伸;最后在茫茫的天际里。渐渐变成了一个小亮点,穿出了大气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然而,从我国本土到远洋测量船队.几百套我国设计制造的现代化测量通信设备,却紧紧“咬”住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小亮点.精确地测定、记录和报告着火箭在每瞬间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每一秒钟都有大量的测量数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测控数据交换中心。测控中心通过备种精密设备和线路,粑所有参试单位联接成一个紧张的战斗集体,及时地汇集、交换各参试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料,不断地向各测量台站报告着火箭飞行数据.引导它们准确地跟踪火箭;并且把各台站所测信息和火箭飞行情况及时转送给发射场区的计控中心和指挥中心。喜讯不断传来:“跟踪良好!”“工作正常!”“飞行正常!”

    在飞行控制中心,一排排电视屏幕上.频频交换着五颜六色的数码,自动记录仪在显示板上轻轻地描下了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这条曲线,与事前标上去的理论弹道曲线紧密地吻合在一起。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火箭内部仅器工作正常,火箭飞行正常!

    火箭在太空飞行了一段时间后,再次进入大气层,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飞来,一切正常,胜利在望了。人们个个喜形于色。

    太平洋上,波光粼粼。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一艘艘测量船、打捞船,宛如迎宾的仪仗队,整齐地排列在火箭预定落区的两侧。人民海军的一艘艘驱逐舰在船队周围巡逻。一架架遥测直升飞机飞上了蓝夭,配合测量船上的备种测量设备,捕捉着它的踪迹。

    火箭高速向预定溅落诲域飞来。

    “发现目标!”人们纷纷拥上甲板。目不转睛地向船队西北上空望去。不一会,一个亮点钻出云层,拉出一道耀眼的白光,直向预定海域飞来。亮点越来越大。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千米高度时,装有火箭飞行重要参数的仪器舱,自动从火箭头部弹射出来。打开降落伞,徐徐飘落洋面。火箭头部则“扑通”一声入海.激起冲天的水柱。仪器舱落水时。荧光染色剂把蔚蓝色的海水染成翠绿色,像一条数百米长的锦带漂浮在洋面上,绚丽多彩.好看极了!

    这时,早就在附近等待的一艘工作快艇如离弦之箭向落区开进。我打捞直升飞机迅速向落点飞去。飞机到达仪器舱上空,垂直悬停在离洋面30米的空中。潜水战士沿着悬梯,跳入海洋,仅用5分20秒就把仪器舱胜利打捞上来。直升飞机载着仪器舱,安全飞回打捞船的飞行甲板。

    至此,我国从本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的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获得了圆满成功。

    “火箭落入预定海域!”“测量回收任务完成!”这胜利的消息,通过测量船上强太的通信电披,迅速传到祖国各测控台站,传到发射场,传到首都北京。船队汽笛长鸣,彩旗飘舞.远离祖国的人们在甲板上欢呼、跳跃、争相握手庆祝。

    “我们胜利了!”从陆地到海洋,各参加试验的单位,宜到总指挥部的人们,顿时掌声雷动,欢庆胜利。

    (新华社北京1980年5月23日电)

    • 标签:
    • 五眼
    • 思维导图
    • 主要内容
    • 感动
    • 母爱
    • 五年级上册
    • 语文
    • 第六
    • 本组
    • 板块
    • 同学们
    • 课文
    • 父母
    • 小学
    • 字词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