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小问题:从邓小平的学习和玩耍生活中,你有什么体会?

    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个婴儿呱(gū)呱坠地,他就是邓小平。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私塾先生讲课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为此,私塾先生也特别喜欢他。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邓小平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从不在路上贪玩,回到家里,读书后便开始反复练习写字。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

      酷爱读书、习字的邓小平并不是个小“书呆子”,他非常活泼顽皮。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他总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让她们坐好,自己则站在她们对面,学着课堂上老师的样子,一只手背在腰部,一只手拿着书,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背诵着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都戏称他为“小先生”。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 学 捏 梨
            xué niē        
                 
      pán fànɡ zhe ɡè    
      梨,    
      xiǎo xué niē    
      梨。    
      yǎn kàn zhe shǒu niē zhe  
      梨, 泥,  
      huì er niē chénɡ
      梨,
      fànɡ zài pán    
      比,    
      zhēn chà    
      离。    
      sònɡ gěi jiě jiě xiǎo    
      梨,    
      nǎi nǎi zhí kuā xiǎo    
      丽。    
     
    • 我会读
    :      
    :      
    :      
    :              
    :      
    :      
    :      

     

     

    显示拼音

    • 少年牛顿

    小问题: 牛顿有哪些小发明?

    少年牛顿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他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好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地记读书心得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guǐ),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

      牛顿在格兰瑟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 瓦特童年

    小问题:瓦特是通过怎样的观察探索发明蒸汽机的?

    瓦特童年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收到一台要求修理的纽可门蒸汽机,任务交给了瓦特。瓦特将它修好后,看看他工作那么吃力,就像一个老人在喘气,颠颠颤颤地负重行走,觉得实在应该将它改进一下。
      他注意到毛病主要是缸体随着蒸汽每次热了又冷,冷了又热,白白浪费了许多热量。能不能让它一直保持不冷而活塞又照常工作呢?于是他自己出钱租了一个地窖,收集了几台报废的蒸汽机,决心要造出一台新式机器来。
      从此,瓦特整日摆弄这些机器,两年后,总算弄出个新机的样子。可是点火一试,那汽缸到处漏气,瓦特想尽办法,用毡子包,用油布裹,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治不了这个毛病。
      一天他又趴到汽缸前观察漏气的原因,不小心一股热气冲出,他急忙躲闪,右肩上已是红肿一片,就像被一把热刀削过一样,辣辣地疼起来,弄得他心烦意乱。他真有些灰心了,这时,是他的妻子给了他勇气,妻子用激将法又激起了继续研究下去的雄心。
      他又回到地下实验室,将过去的资料重新翻阅一番,打起精神又干了起来,干累了就守着炉子烧一壶水喝茶。一天,他一边喝茶,一边看着那一动一动的壶盖。他看看炉子上的壶,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灵感来了:茶水要凉,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把它从汽缸里也“倒”出来呢? 
      这样想着,瓦特立即设计了一个和汽缸分开的冷凝器,这下热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这关键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顿然觉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学里向布莱克教授请教了一些理论问题,教授又介绍他认识了发明镗床的威尔金技师,这位技师立即用镗炮筒的方法制作出了汽缸和活塞,解决了那个最令瓦特头疼的漏气问题。
      1784年,瓦特的蒸汽机已装上曲轴、飞轮,活塞可以靠从两边进来的蒸汽连续推动,再不用人力去调节活门,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诞生了。

    • 开心词语
               
    天 鹅
    鹅毛
    鹅掌 企鹅  
               
    名  曲 曲谱 乐曲 作曲
               
    白色 明白 银白 苍白  
               
    毛 巾 眉 毛 睫 毛 羽毛 毛病
               
    紫红 火  红 鲜  红 红  军 红色
               
    浮 现 悬浮 漂 浮 浮 肿  
               
    波动 波涛 奔波 波折  
               
    拨 弄 挑 拨 拨款 点拨  
             
    项  目 项   链 项  圈 强   项

     

     

    显示拼音
      

    • 少年爱因斯坦

    小问题: 爱因斯坦留心观察、积极探究了什么?

    少年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小的时候,就能非常细心地观察事物,他的专注程度甚至让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
      他四五岁时,有一次病了,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这个小玩艺可把他迷住了。他爱不释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那根针为什么总朝北?那里面是什么在牵着?他想问父亲,可说不出来,只是惊奇。在他那小小的心灵中,已经感到,这里面一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五岁那年,父亲见他智力还好,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
      由于语言发育很迟缓,表达能力很差,再加上总愿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迟钝,就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很生气,总是狠狠地喝道:
      “爱因斯坦,出去!”
      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两小时,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
      其实这不怪阿尔伯特,他并不笨,只是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而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自愿退学?还是勒令退学?
      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泛滥的时期,学校充斥着军国主义的影响。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了。
      他对学校那种呆板、强制的教育非常不满,除了数学、物理和哲学能引起他的兴趣外,其他功课都使他厌烦。他用自己所能采取的方式进行反抗,这方法就是自学。他在几个月之内学完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正像他自己日后曾经说的,他12到16岁便掌握了基本数学,包括微积分原理。
      日后,他对他所在的中学的教育提出了相当深刻的看法。他认为,建立在恐吓、强制和人为的权威之上的教育是最糟糕的,这种教育摧残学生淳朴和健康的感情,扼杀学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这种教育只能造就出一批逆来顺受的顺民。
      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他家每逢星期五总是邀请在慕尼黑求学的犹太学生吃晚饭。这是犹太人帮助犹太人的一种慈善活动。有个叫塔尔梅的大学生是这个家的常客。
      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12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大学生和他谈起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深奥的物理学、数学知识,他的小朋友总是那样专心地听着。少年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表现了不可遏止的热情。饭后的时间不多,可常常被这个小孩的提问所占去。
      于是,大学生每次来时便给他带些书籍,其中有当时很有影响的插图丰富的自然科学丛书,这套书一共二十多本,还有其他哲学著作。这些书像一幅多彩的画卷,把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界展现在他的面前。日月星辰的运行是多么庄严,分子原子的运动又是多么精微,和这些多彩的读物相比,课堂上那些呆板的功课是多么无聊啊!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那由奇妙的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什么题目,还是大名鼎鼎的定理。阿尔伯特惊奇了。如果说这还不足以鼓励小孩子的好奇心,那么,有一次他说出了下面几句话,使得这个小孩子简直坐不住了。
      这个叔叔说:“直角三角形ABC中,AB2+BC2=AC2,这是一个著名的定理,两千年前就已经证明了,孩子,你能不能也证证看?”
      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挑逗,阿尔伯特跃跃欲试了。
      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他都一一做了出来。
      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如醉如痴。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了。
      他那颗对科学和真理产生的好奇心,到现在已经是雄心勃勃了,他要振翅起飞了。

    tián 

     

     

           

    扩词      田野(tián yě)  田格(tián ɡé)

              

     

     
    • 游魏公庙

    小问题:小作者写了游魏公庙的哪几件事?

    游魏公庙

      我的童年生活五彩缤纷。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和爷爷一起游魏公庙。
      我六岁那年,有一天,爷爷来了。他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附近有座魏公庙,听说里面的菩萨很灵,你也去拜一拜吧。”我高兴得从沙发上弹了起来,大声说:“好!”
      魏公庙前面的地坪占地一百多平方米。门前栽满了翠绿的松柏,两旁蹲着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门上挂着一幅匾,上面写着“魏公庙”三个大字。整个庙宇被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
      进了魏公庙,一种神秘而又阴森的气息扑面而来。魏公庙里光线暗淡,香烟缭绕。不远处隐隐约约有几个人在烧香拜佛。有个老和尚在念经,那声音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墙的四周站满了各种塑像。有庄严的神佛,也有张牙舞爪的妖魔鬼怪,使人感到无限敬畏。
      我的心悬到了喉咙口,不由得紧紧抓住爷爷的手,一步一步谨慎地往前移。爷爷轻轻地推开我的手,温和地对我说:“不要害怕,没事的。”我听了,心情放松了许多。前面有一口铜钟,我的兴致陡然大增。我跑上前去,抱起水桶粗的圆木竭尽全力向铜钟撞去。“咚”的一声巨响,全庙的人都被惊动了,人们的眼光“刷”地一下全聚焦在我的身上。我毫不在乎,甚至还有点自鸣得意。接着,我又活蹦乱跳地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
      我来到一个楼梯口,只见楼梯旁边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四个非常醒目的大字“游人止步”。“一定又是什么东西在装神弄鬼。”我想,“趁这里没人,我上去看一看。”可当我一溜烟跑到上面看时,大失所望。原来这里空空如也,只见地上躺着一堆残砖断瓦。这时,我觉得尿胀,于是脱下裤子,撒了一泡昆明湖那么大的尿。那得意劲啊,真不用说了!
      我从楼上溜下来时,看见大约十米远的地方亮着一盏灯。于是,我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跑过去,对着那盏灯一吹,灯的火焰闪都不闪一下。我鼓起嘴巴又一吹,火焰只跳了几下,又稳稳地站住了。最后,我使出全身的力气,朝那灯火吹去,终于将灯吹灭了。
      爷爷见了,惊慌失措地跑过来,紧张兮兮地对我说:“你把长明灯吹灭了,晚上神仙会在梦里打你屁股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神仙!”没等爷爷说完,我就插嘴。说罢,我大摇大摆地走出了魏公庙。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发生神仙在梦里打我屁股的事。每当想起这事,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 词语城
     
    黑 暗
     
    阴 暗
     
    岸 边
     
    破 案
     
    扭 伤
     
    扭 头
     
    扭断
     
    纽扣
     
    破 烂
     
    破 案
     
     
     
     
     
    抬 头
     
    抬 轿子
     
    台 灯
     
    柜 台
     
    讲  台
     
    台 布
       
     
    摇 篮
     
    摇 动
     
    摇 晃
     
    歌 谣
     
    晃 悠
     
     晃   荡
     
     
    捣  蛋
     
    完 蛋
     
    坏 蛋
     
    子 弹

     显示拼音

    • 童年“战斗”

    小问题:小作者是怎样把“战斗”的过程写的具体细致的?

    童年“战斗”

      儿时的男孩,不喜爱刀枪剑戟,摔打拼杀的怕不多吧,尤其是看了那些打仗的小画书和精彩的战斗故事片后,战士们那挥刀劈敌、持枪擒匪的英勇形象实在使人心驰神往。特别是那鲜红的领章、帽徽,尤使那幼小的心向往渴慕,不知多少回梦中穿上了那绿色的军装。
      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在效仿战士的战斗中度过,课余饭后,常和小伙伴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打游击”,“抓俘虏”给我们这些顽童添了无尽的乐趣。
      看!那杂色杂样的帽上,衣领上,贴上了红纸剪的帽徽、领章;颈上挂着纸壳做的望远镜,手里还握着纸折的小手枪,腰上扎着布带,那身打扮和现代儿童们整齐的军服,先进的玩具武器比起来虽相差甚远,但也颇有几分军人气派,那猫腰前进匍匐翻滚的动作是那么逼真。
      听!那从嘴里发出的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是那么激烈,使人仿佛进入了炮火硝烟的战场。
      最使我难忘的是由“步兵”转到“骑兵”的一次战斗(那时我们街上有一座原始的油榨坊,里面喂养着十二、三匹拉碾驮油的马,停产时,征得同意,我们便把马拉出去放牧。那是一个星期天,早饭后,伙伴们武装停当,便去牵上各自心爱的“战马”,跨着向“战场”奔去,那些马虽然不高大俊美,但骑在上面的我们,却觉得自己陡然高大了许多,那心情自是美不胜言的。
      到战场上分拨完毕后,照例是“敌人”先跑,两三分钟后,扮成好人的我们,在指挥刀的示意下,发一声喊,拍马挥刀向前追去,“得得”的蹄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路上扬起了阵阵沙尘,不知是前有目标,还是马通人性,懂得追者的心,一阵奔跑后,便渐渐接近了“前敌”,“敌人”也很狡猾,他们跑上一道小关口后,便突然停下来,勒转马头,逼视着我们,马头相对,昂首嘶鸣,大有向下冲杀之势,这战阵,实在使人心跳,指挥官王洪急令我们拨马向右侧的小土岗奔去,“敌人”看出了我们的意图,“匪首”郑三炮(学名郑刚)也大吼一声率领匪徒向我们猛冲过来。
      战斗开始了,木刀相碰,乒乓作响,双方大声呐喊着,架隔着,骑术不高的我和另几个伙伴,常常在马急转弯和奔跑时被摔下地来。然而谁也不甘就此靠边,顾不得揉一下摔痛的部位就又上马再战,那情景,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和我对战的小强力气、骑术都比我好,且挺机灵,在他的猛攻下,我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不多会,便累得汗流满面,不得不向邻近的战友大呼:“小明!快来救救我!”喊声未落,便被小强一刀劈中腰部(事先交待过不准用刀劈的)摔下马来。就在他哈哈大笑时,从后面冲来的小明又一刀“劈死”了他。
      战斗还在进行,靠了边的我们眼睛仍盯着战场,争论着谁先被劈中,免不了护着自己的一方,常常为此争红了脸。
      战了约摸三、四十分钟,除了两个头头外,其余的都落了马,其实两个头头也被击中,只是谁也不肯认输罢了,直到精疲力竭,才在“下次再战”声中罢了兵,放马南山。
      儿时、儿时,你是多么活泼好动,多么顽皮;儿时,儿时,你留给了我多少思念,多少回忆。愿儿时的纯真长在,愿儿时的无畏永存!

    • 童年趣事

    小问题:小作者描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趣事,她得到了什么启示?

    童年趣事

      童年,像一条络绎不绝的小溪,缓缓地流在我的心里。在这条小溪里,既有欢乐的笑声,也有伤心的眼泪,但记得最深的,要数童年时我做过的一件傻事。
      那是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上午,外婆正在厨房里炒菜,发觉盐没有了,顿时手足无措。为什么呢?因为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如果她自己出去,丢下我一个人在家,又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感到不安。这时候我看穿了外婆的难处,自告奋勇地对外婆说:“我帮您去把盐买回来。”“你?”外婆疑惑地看着我。“对!我还去过几次了呢!”(事实上我并没有去过)外婆无奈地点了点头。
      很快,我就从小卖部买回了盐,正高兴着自己能为大人做事了,孰不知一不留神踩中了地上的香蕉皮。顿时摔了一跤,盐袋落在地上摔破了,白花花的盐撒满了一地,我立刻慌了手脚,心想:盐掉在地上弄脏了,得赶快把这个坏消息告诉给外婆听。
      刚来到院子门口,就看见隔壁的王奶奶正在洗米。我顿时灵机一动,心想:既然米可以用水洗干净,那么盐一定也可以洗干净。想到这里,我立即向王奶奶借了一个水盆。来到大街上把盐装进水盆里,往大院的水龙头跑去。
      水很快就把盆子装满了,我使劲地摇了摇盆子,然后把手伸进去搅动一下。孰知盆子里空空如也,我十分惊慌,也顾不得盆子,立刻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里,我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外婆听。还未说完,外婆已经捧腹大笑起来。她摸了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傻孩子,盐并不像米那样洗得干净的,它是遇水即溶的。”说完又大笑起来。
      从这件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皆要三思而后行。

     
    • 标签:
    • 第九册
    • 单元
    • 语文
    • 准备
    • 明确
    • 之爱
    • 要求
    • 学习
    • 习作
    • 第六单元
    • 了解
    • 课文
    • 父母
    • 小学
    • 人教版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