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第二课时资源)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1892年2月23日,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南部的一个矿工之家。她从小家境困难,做过工、务过农,学业时断时续。
        1928年底,她以德国《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取道香港返回美国,12年间,访问了我国广大地区,接触过各阶层人士。她透过哈尔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表象,看到中国人民非人的生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她亲眼看到“衣不蔽体的中国苦力,为了微不足道的工钱,争着干各种繁重的劳动,成群结队的贫苦妇女双膝跪在结了冰的人行道上哀求乞讨,警察在大街上随意打人。”她在三个月调查中,发现日本人的“触须无孔不入,他们把中国的每一点进步都视为威胁,他们的活动都假手于中国的政府官员和军官,白俄移民和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各种外籍侨民,”其间,她还撰写了一系列揭露“日本在满洲的武力威胁”的文章,然而报社的编辑怀疑报道的真实,一篇也末发表,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才陆续见报,她在哈尔滨采访引起伪满当局十分不安,曾寻找借口把她驱除出哈尔滨。抗日战争时期,她又作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志愿工作人员,随八路军、新四军出没在各大战区的最前线,活 跃在敌后游击区。作为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的报道和著作忠实地反映现实。除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儿女》外,她的著作大都与中国有关,《中国红军在前 进》是世界第一部介绍中华苏维埃的著作,《中国的战歌》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佳战地报告文学著作之一,朱德传《伟大的道路》具有经典性价值,而《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在反击》都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力量与希望所在。
      1950年5月6日,正当史沫特莱前往她久所盼望的新中国途中,不幸在伦敦病逝。临终时,她在遗嘱中希望在她的葬礼中奏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把遗骨葬在中国。
      1951年5月7日,史沫特莱的骨灰隆重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 思考题

    你认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一个怎样的人

    • 标签:
    • 报道
    • 她在
    • 希望
    • 著作
    • 哈尔滨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 中国
    • 反映
    • 人教版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