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饶的西沙群岛》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课后自评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自评

    山东省青岛市第五十九中学 刘 琳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共选录了九篇古代诗文。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习文言文除要能借助注释译文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外,更提出了背诵的具体要求。这一点,我们语文老师都是十分明确的,但在课堂上完成诵读教学毕竟 有相当大的难度,在以往的课例教学中也很少有可以借鉴的范例。故在设计《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目标及过程时,我也曾游移在写作特色分析与诵读教学结合的模 式上,但最终,在我初次尝试此课教学之后,我便非常坚定此课的教学的目就要明确诵读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课堂成诵的教学目的,并且要通过这 样的诵读过程,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最终完成“授之以渔”的任务。

      我认为,每一篇文言诗文都各有不同特点,作为教师,应根据作品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在《送东阳马生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实践了 几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针对篇幅较长课文采用的分层背诵法、关键词提示法;针对精彩重点片段采用的跳背法;针对基础较弱、背诵有一定 困难的学生采用的译文对照法。

      在授课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环节完整性:首先我听取吴主任的意见,课前设置了2分钟自由背诵环节并给与学生以明确的背诵标准。在课程开始时就给学生一个十分清晰的目标 。并以此来让学生感受自己在一节课上借助诵读方法所取得的进步。其次,在基础知识巩固的基础上 ,有步骤有层次的实施背诵教学的指导并最终落实教学目的。

      2、激趣的重要性:在这个中,教师对诵读的指导至关重要,我特别注意诵读时课堂情感的注入、境域气氛的渲染、言语速律的控制和具体作品风格的把握等方 面的示范性。可以说,通过对文言诗文的诵读,学生很容易唤醒作品字里行间沉睡着的意蕴的情感,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 ,我采用了他们最喜欢的比赛攻擂的形式,激发他们的”斗志”,效果较好。

      3、方法的科学性:以诵读为基础,我借鉴了老师的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圈点作品中关键的文句和字词,如在对同舍生的华美衣着进行诵读时抓住”被—戴—腰 —佩—备”这五个动词 ,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背诵,又可使学生对作品理解更为深刻。根据原文译文:在三个环节的基础上,使学生根据译文,这让他们尝试着恢复作 品本身的“文言”面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建立在原文上,另一方面促进识记、背诵和理解作品。

      4、讲与练的结合:课后设置了随堂检测,通过默写检验课堂效果。使背诵落实在书面上。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施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将学生的自主性发掘出来。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易于促进背诵的方法,丰富文言文诵读经验 。并积极的实践。

      诵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语言世界的扩展,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而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 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逆境中拼搏的精神,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追求等各种内容 ,文言文中都有不少千古绝唱。涵咏这样的作品,反复诵读这样的篇章,使学生在与古人的沟通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 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优秀的文言文就是美的情感,通过诵读活动,将文言文 中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二零零五年三月十四日

     

    • 首页

      本节的学习目标: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能由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明确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了解频数分布图的意义,能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说出该矩形的数据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 拓展阅读六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弥漫,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浓密,丰美繁茂,树木青翠茂盛,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折断、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于茂盛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发变得鬓发花白(年老).(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 随时间流淌的色彩

    随时间流淌的色彩

      明丽的阳光下,曲曲弯弯的公路缀裢着荒疏、戈壁、寂寥、烟尘、燥热……这条沟极其重要且著名,因它是南疆、北疆往来的必由之路,当地人称之为干沟,听了这名字就让人喉管冒烟、口干舌燥。 

      据说干沟在历史上,是唐朝著名的银山道。 

      查过许多资料,也未见分晓银山道的确切含意。也许是这条无有生命的沟谷,百年前或千年前曾盛产白银?也许是因为它的交通要塞之扼殊?也许挖银的坑道还 在,只是被最后一个走出坑的人,用石块封闭了洞口?或许这美丽的名字,只是人们对幸福丰裕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寄托。 

      干沟全长101公里,路两边是黑灰色的陡峭岩石,没有任何植被,裸露在张张蛮悍的面孔。十月初路过这里,没见到丁点绿色,似乎看见一蓬蒿草,却也是枯干挂满尘埃细土。 

      路面上的灰石,被来来往往的车轮反复碾轧,久而久之它们不仅仅是粉身碎骨,并且极怕惊吓,一旦风起云涌而至,车轮滚滚而来,它们就慌作一团,四处奔逃,长时间地飘浮在空中,流离失所。 

      有许多灰尘争先恐后地挤进破败的车窗,栖息在人们的脸上、头上、身上、行李和包裹上。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与其它区别的是:人,可以用手帕、用毛巾捂住嘴巴、捂住鼻孔,却也不是长久之计……捂不住呼吸。 

      上路前听人讲,过干沟必须要在早晨或是晚上,倘若白天走就麻烦、就痛苦、就无耐。太阳下的干沟,虽烈热难熬,人却还可以熬。但是车却熬也不住,水箱总 是开锅,似乎没有引擎,它也照沸腾不误,再加之搓板似的路况,颠簸得人晕头昏脑。更有之气象万千,难卜风力,刚刚还是阳光明媚清丽朗照,瞬息之间,狂风大 作,灰天黑地,犹如孤舟颠簸在黄河的巨波浪谷底。也许一会儿风过,但烟尘不散,待有可见度已是数小时之后,就甭提那像刀子一样的大风刮你半天了。听说有辆 车赶上过,出来后,人没多大关系,可车漆全被打磨干净,铮亮可鉴,你说可怕不可怕?

      同路一位阿克苏市的干部说:政府为了改造干沟路况花的钱,用拾圆人民币可以把这条路面铺满。并且还在继续投入…… 

      恍然大悟,这就是银山道的来历吧,一个真实的童话,相信不很遥远的明天,这童话会变得更美丽。 

      但它真的是一本教科书,那怵目惊心的文字,就是弥漫飞扬的尘埃和禺谷似的炎热与干涸、锋芒毕露的阳光、窒息肺腑的空气。 

      话题稍扯远些。 

      北美印第安人,拥有自古以来的朴素生态观,这使得欧洲人发现北美时,北美大陆还葆有它与生俱来的自然之美。 

      北美的印第安人曾深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统治着广袤的世界,它将人类与其他生物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北美印第安人敬奉大地为生命之母。他们认为,土地上 的各种生物组成了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之网。每一棵树、每一只昆虫、每一种动物和每一个人,都是这无形的生命之网上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因此,北美印第安人在树下、在岩下或沙丘旁过夜,临行前总要将自己在那里弄出的痕迹清除干净。篝火的余烬和残留的食物需要掩埋,堆积的石头应当放平, 挖开的洞穴必需填实……做到“过不留痕”,这也成了北美印第安人的行为准则。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北美的林野中,如同鱼儿穿过水中,鸟儿飞过天空。 

      大自然似乎也有绝情的时候。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经是那样的富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曾经展开它们宽广的胸怀,哺育着这块平原的肥美土地。 

      智慧的巴比伦王国的臣民,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便懂得引幼发拉底河河水,灌溉他们广大的土地。此后,他们世世代代相传的智慧,终于凝聚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巴比伦文明。 

      可悲的是,这个欧洲农业的摇篮和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巴比伦,无意中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为了保持巴比伦的繁荣昌盛,毁灭了森林,毁灭了草 原,获得了更多的良田。但是,哺育着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却由于上游的森林消失,水土大量流失。流失的泥沙淤塞了两河河道,继而洪水泛滥,浊 流千里。最终,两河调头它行,从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千里沃土,大片大片地被沙化、盐碱化。 

      鼎盛时期的巴比伦王国,人口曾达到4000万,但耕地面积的扩大丧失导致国力衰竭,使一个庞大的王国化为乌有。古老的巴比伦文明,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随着森林的消失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生态学家认为,地球经历了60亿年的演化,形成了今天的由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核心。地球上的水、空气、土壤和阳光,则构成了这个生态 系统的基础。各种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地生存、繁殖与死亡,由此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如若人为地使这个生态系统的某一重要因素增加或 减少,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似乎上述语言如同干沟的灰尘一样无味呛人。 

      但,一个呼唤生态文明的时代,人类再也不会忽略大自然的生命原色和人类的生存本色---绿色。 

      干沟的绿色正是人们期盼的。

                     (《中国环境报》2000-9-7第三版)

      

    • 拓展阅读十

    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节选)

    萧柯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甚至连超声波也被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声音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的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城”一座。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许多鸟都有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二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
      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含义各不相同。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等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如果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便单调而冗长;一旦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就每隔8秒钟发一次警报。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它的同伴们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
      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些动物的警报声,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心领神会。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叽叽喳喳地发出了警报,野鹿、野猪和其他飞禽走兽顿时便明白了:此地危险。于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四处逃窜了。
      目前,分类学家正在研究,把动物的声音信号,作为动物分类的一种指标;生态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声音信号,来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更引人注目的,则是利用动物的声音语言来指挥动物,使之按人类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半步。
      超声语言
      螽(zhōng)斯、蟋蟀、蝗虫和老鼠等动物,是用超声波进行联系的。螽斯有三种鸣声:“单身汉”螽斯唱得大多是“求婚曲”,其他“单身汉”听到后,会此呼彼应地对唱起来。雄螽斯闻乐赴会,并选中歌声嘹亮者。两只雄螽斯相遇,就高唱“赞歌”,面对面地摆好阵势,频频摇动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周围出现危险时,螽斯就高奏“报警曲”,闻者便“噤若寒蝉”,溜之大吉。 
      海豚的超声语言是颇为复杂的。它们能交流情况,展开讨论,共商大计。1962年,有人曾记录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是一只海豚“挺身而出”,侦察了一番;然后其他海豚听到侦察报告后,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半小时后,意见统一了——障碍物中没有危险,不必担忧,于是他们就穿游了过去。
      现在人们已听懂了海豚的呼救信号:开始声调很高,而后渐渐下降。当海豚因受伤不能升向水面进行呼吸时,就发出这种尖叫声,召唤近处的伙伴火速前来营救。有人由此得到启发,认为今后人们可以直接用海豚的语言,向海豚发号施令,让它们携带仪器潜入大海深处进行勘察,或完成某些特殊的使命,使之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得力助手。
      运动语言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络信号的。在我国的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
      ,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蜜蜂的运动语言可算是登峰造极的了,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
      色彩语言
      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观察一下背上长有三根长刺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别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
      提示:《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说明的是动物的语言,文章介绍了种种不同的动物语言,并说明了它对我们人类的认识价值。用文艺的笔法介绍知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可以把此文与《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比较。

    • Exam1

    一、选择题

    1、Linda ______ the space museum after school yesterday.

     A.has been to       B.was going to        C.went to    

    2、You  don’t  need  to  describe her. I ______ her several times.

     A. meet        B. will meet                C. have met          

    3、Have you ________ heard of Disneyland?

     A. always        B. ever           C. never 

    4、— ______ did you start skating? 

         —Five years ago.

     A. When         B. How long         C. How often

    5、—Which park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People’s Park or West Hill Park?

         —_____ . I would like to visit Seaside Park.

     A. Both.        B. Either             C. Neither         

    6、I’m feeling better, so I want to start ________ .

     A. taking lesson     B. to take lesson         C. taking lessons  

    7、It is ________ very popular gift.

     A. a kind of      B. kinds of         C. the kind of             

    8、—How can I get there?

         —You can __________ .

     A. take a ride boat         B. take a ride on the boat        C. take a boat on the ride   

    9、 Australia is ________ country.

     A. an English-speaking        B. a speaking-English        C.a speaking English’s

    10、The island is quite warm all year round, because it’s ________ the equator.

     A. next        B. close to        C. far from

     

    result

     

    • 阅读一游击生活

    游击生活

        孙犁刚到抗战学院教书的时候,因为参加工作不久,家庭观念还很深,加以民运院所在的深县旧州离家不远,附近很多县城也驻有抗日武装,路上安全,所以有时骑车回家看看。 
        1939年2月初,抗战学院全体师生在饶阳、安平边界集合,准备化整为零,分散工作。为了准备打游击,孙犁回到家来,打点衣物。这时他才知道,村子里驻有队伍。 
        次日上午,一群学院的男女学员到孙犁家里看望,他又获悉,这些学员是来慰问一二○师的。这很使他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他向往已久的英雄队伍。而且,更令他惊喜不已的是,师部就驻在村里,贺龙将军住在村子的西头。 
        “我能跟你们去看看吗?”当他听到这一切之后,高兴得跳了起来。 
        “可以。”带队的男同学回答自己的教官,“回头参谋长给我们报告目前形势,你一同去听听吧。” 
        参谋长是周士第,住在孙犁三祖父家里。他住的是两间土坯盖的南房,破旧、阴暗,是过年时供奉家谱的地方。现在,悬挂家谱的那面墙上,挂的是一张很大的军用地图;参谋长穿一身灰色棉军装,站在地图旁边讲解着敌人的企图和我军的对策,显得十分英俊从容。孙犁的学生向他介绍了自己的教官,他高兴地说:“啊,你是搞文艺的呀,好极了,我们这里有两位作家同志呢,我请他们来你们见见。” 
        这两位作家原来就是何其芳和沙汀。他们随军出征,也都身着灰布军装,风尘仆仆。孙犁固然读过他们的作品,因为素不相识,彼此谈话很少。两位作家似乎也都拘谨,而且显得劳累,需要休息,好继续行军,参谋长就请他们回去了。这给孙犁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些将军们,对文艺工作很重视,对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是非常喜欢和爱护的。……他请两位作家来和我们相见,不仅因为我们是同行,在参谋长的心中,对于他的部队中有这样两个文艺战士,一定感到非常满意。他把两位请出来,就像出示什么珍藏的艺术品一样,随后就又赶快收进去了。”①游击生活开始以后,孙犁带了一个流动剧团,到乡下演出。他们现编现演,剧情就是身边的生活事变,常常才挂上幕布,因有敌情又拆下来到别村去演。演员着戏装化妆转移,是常有的事。这个剧团活动时间不长,但它的基本演员,很多人在建国后成了名演员。 
        在敌人占领深县县城以后,孙犁和他带的剧团编入冀中区直属队。他当了一两天车子队长后,终因夜间骑车不便,又把车子坚壁起来,开始了真正的步行游击生活。每天,白天进村隐蔽,黄昏集合出发,从十里、五十里、百里,直至最多可走一百四十里。有时是坦途,有时是结有薄冰的河滩。走在队伍中间的人,说不清队伍有多长,在黑夜里,他们只认准前边同伴绑在背包后面的白色标记和十字路口的白色路标。行军中不许抽烟和咳嗽;为了掩护子弟兵的行动,冀中群众几天里自动把狗全部打死。这样,这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长长的队伍,在进行如此巨大的夜间转移的时候,除了在大地上留下的“踏,踏”的脚步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孙犁用这样的文字,记录了这段生活:我们与敌人周旋在这初冬的、四野肃杀的、广漠无边的平原之上,而带领我们前进、指挥我们战斗的,是举世闻名、传奇式的英雄贺龙同志。他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我们对他向往已久。我刚进入革命行列,就能得到他的领导,感到这是我终生的光荣。所以,我在《风云初记》一书中,那样热诚地向他歌颂。① 
        现在,我们就把《风云初记》里的这段文字,也抄在这里: 
        ……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将军很是和蔼可亲。向她们致谢以后,他首先关心的是她们身体的健康。问到学校里的伙食,问到她们除去军事科目,平时还有什么运动? 
        ……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还没经历过这样的行军,行军是从每天黄昏开始……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 
        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① 
        这里写的行军生活,正是孙犁经历的那次行军生活。“这次行军,对于冀中区全体军民,都是一次大练兵,教给我们在敌人后方和敌人作战的方法。特别是对冀中年轻的子弟兵,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的言传身教。”②孙犁说过,抗战期间他练出了两个本领:一是面对几百人,不用扩音器,大声讲课的本领;一是徒步行军的本领。“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期间,因为职务和级别,我始终也没有机会得到一匹马。我也不羡慕骑马的人,在不能称为千山万水,也有千水百山的征途上,我练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功夫,多么黑的天,多么崎岖的路,我也很少跌跤。”③这是真的,就是在他的晚年,只要看看那双有力的长腿支撑着的瘦而结实的腰板,仍然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记得是70年代末,他对笔者说,他每天早晨还要在多伦道216号大院里跑跑步。那当然是慢跑,“所谓跑,就是使身体颤起来。”他说。但是,只要能使身体“颤” 
        起来,那也就是跑的动作了。而那时,他已年近七旬。 
        且说他在抗战初期的游击生活吧。前面提过,他不是当了一两天的车子队长吗?这个队长,是冀中抗联主任史立德指定的。“他的委任,并非因为我德才资都高人一筹,而是因为我站在这一队人的前头,他临时看见了我。”①是否如此,且不管吧,因为我们还记得,在1938年春冀中区人民武装自卫会成立时(吕正操亲自主持了成立大会),是史立德任主任,他任宣传部长。从宣传部长到车子队长,虽不算升迁,也是理所当然。 
        总之,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了。他的夜晚骑车技术,实在不很高明,常常摔跤,以致引起后面部属的“抗议”;而他对自己部属的评价,也确实不高,但终归还是谅解了:说实在的,这个抗联属下的自行车中队,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都是些新参加的青年学生,他们顺应潮流,从娇生惯养的家里出来,原想以后有个比较好的出路。出来不多两天,就遇到了敌人的大进攻,大扫荡,他们思家心切,方寸已乱。这是我当时对我所率领的这支部队的基本估计,并非因为他们不服从或不尊重我的领导。②随后,孙犁和另一位姓陈的同志奉命去深县南部一带工作。一天清早,他们离开了大队。战争的气氛笼罩着初冬的田野,四周寂无一人,恐怖而荒凉。他们一面骑车前进,一面注意着有没有敌情。他们都是安平县人,路过县境时谁也没有想到回家看看。天快黑时进入深县境内,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到大陈村老陈的二弟陈国栋家里吃饭住宿。孙犁见过这个在村里教武术的愣小伙子,常跟人打架斗殴,但在大节方面是不会有问题的。 
        他们进入大陈村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村子很大,却遇不到一个人。在一个大梢门前面,他们刚敲了两下门,就听见几个人上了房: 
        “什么人?”房上的人问,同时听到拉枪栓的声音。“我们找陈国栋。我是他的大哥。” 
        房上的人嘀咕了几句,回答:“没有!” 
        紧接着就是一枪——幸好是朝天打的。 
        孙犁和老陈踉跄登上车子,弯腰逃去,听到房上说:“送送他们!” 
        随着一阵排枪,子弹从他们头顶上方“丝丝”飞过。他们一口气骑到村南野外大道上,两旁都是荆子地,孙犁倒在里面了。 
         抗战胜利后,孙犁见到陈国栋,问他:“那次在大陈村,你在房上吗?” 
        “在!”斩钉截铁般地回答。 
        “在,你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 
        “黑灯瞎火,我知道你们是什么人?” 
        “你哥哥的声音,你也听不出来吗?” 
        “兵慌马乱,听不出来。” 
        “唉!”孙犁苦笑了一下,“你和我们演了一出古城会!”抗战爆发后,这是他遇到的第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原文链接:http://www.mr699.cn/mrzj/my_biz.asp?id=59947&page=4

     

    • »斑驴

    斑驴

    斑驴的四蹄健硕,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70千米,有“草原骑士”之称。斑驴最初是由南非的霍屯督人发现的。他们对这个类似于斑马的奇异动物充满好感,觉得斑驴生性机敏,对一切入侵者—一无论是人是兽都怀有强烈的敌意,比狗还警觉,因而便把斑驴驯做家马的夜间守护者。他们还模仿斑驴的嘶鸣之声而称其为“夸嘎”。斑驴不但能守护家园,而且在经过驯服后还能替主人拉车。

    在1830年英格兰一度兴起用斑驴拉车的风气。斑驴由于肉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的狩猎方法并没有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直到19世纪,欧洲移民大量涌入非洲,他们采用套索、火器等装备进行疯狂的猎捕,还大肆劫掠、贮藏、盗运斑驴的皮张。当时欧洲人看到如此美丽的动物都倍感兴趣,一时间斑驴标本价格昂贵,这更促使了这些贪婪的欧洲人对斑驴大开杀戒。到了19世纪中期,非洲南部已经很少再能见到斑驴了。作为一种野生动物,斑驴的个性十分倔强,早年人们不得不用“桀骜不驯”和“宁死不屈”形容它的性格。1860年,一头饲养在伦敦动物园的斑驴,因不能忍受长期的禁锢,奋然撞墙而死,举世震惊。世界上最后一头斑驴是饲养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动物园的一头雌驴,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无可挽回的走向了灭绝。从此,地球上再也没有斑驴的踪迹了。而留存人类耳际的只有斑驴那尖利的、带有警示意味的哭诉嘶鸣:夸嘎……夸嘎……

    • 标签:
    • 富饶的西沙群岛
    • 学习
    • 词语
    • 富饶
    • 学生
    • 生字
    • 课文
    • 西沙群岛
    • 出示
    • 第一
    • 知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