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坑口小学-何燕冰-Unit 6 Touch your head第一课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理想的格言
    理想的格言
    
    1、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6、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7、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8、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9、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10、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1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14、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16、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1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2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25、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2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27、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左拉 
    28、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杏林子 
    29、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美)莫尔兹 
    30、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美)亨利·门肯 
    31、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特莱斯 。 
    3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3、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34、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 名家品读

    理贯辞达,简朴淡雅


    ──读《中国石拱桥》(章珮)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于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十分感人。全文简朴淡雅,理贯辞达,不失为说明文里的一篇佳作。 
         从全文的结构来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有总述有分述的方法:先概括说明石拱桥的外形、结构和功用;接着,用例证说明和特征说明的方法,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分别说明它们的独特构造和高度艺术水平;最后又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尤其是石拱桥的新发展。以文章主体即介绍两桥的部分而论,总是以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代和功用,直说到桥的每一具体特点及其作用。全文条分缕析,井然有序。这种明晰的条理,是客观事物自身各种关系的如实反映,也表明了作者对所说明对象的深刻明白的认识。 
         简朴固非易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石拱桥》一文于简朴说明之中融入描绘,于条理之中富于变通。例如,文章开头一段介绍石拱桥的外形,先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极简洁而形象地点明石拱桥的外形特色;然后,紧承“就像虹”三字,从古代神话和我国诗人作品中,进一步说明“雨后彩虹”和拱桥之间的联系,并把拱桥比作“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风景图,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不同于一般干巴巴的说明文字,分明是一段优美的写景散文了。 
         “稳”而多“变”,文字方显得洒脱。这从本文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层次布局中可见一斑。介绍赵州桥,着重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突出其使用时间之久,并由此而引出了一大段特点说明,介绍其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和巧妙的施工技术。而介绍卢沟桥,除了一般说明它的修建年代、坚固等情况外,则更侧重在介绍艺术上的价值和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纪念意义。这样,于“大同”之中显现“小异”,于平稳之中又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的弊病。 
         条理清晰,富于变通,说明描写,相互交融,使人感到简朴之中含蕴着淡雅的韵趣。这是《中国石拱桥》一文的一大特色。 
         《中国石拱桥》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朴,突出表现在洗练、明快上。作者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或说原理,或引古籍,或举数字,或作比喻,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全文语句十分简短、明快,读来自然上口,毫无佶屈聱牙之感,真如古人所说:“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可谓简朴之至。 
         然而,简朴绝非浅薄鄙俗之谓。细细品读全文,处处可见作者笔力功夫之深。请看: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国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上的记载以作证明,令人信服。为了介绍赵州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举唐朝张的话,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一下子勾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介绍卢沟桥上的石雕狮子,作者饶有兴味地写道:“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好像把一头头狮子陈列于读者眼前,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介绍知识的说明文,能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确实不是易事。 
         我们说《中国石拱桥》简朴而不失于浅薄,更多是指它言简而意赅。请看全文最后一段。这一段寥寥二百多字,既要收束全文,又要介绍解放以来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成就,容量很大,文字却很经济。首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既与文章开头照应,又一笔收拢了全文的主体部分。然后从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各种桥梁转到“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紧扣住全文题目。接着,以云南长虹大桥、双曲拱桥和最大孔的拱桥三例说明,最后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如水到渠成,十分自然而有说服力。 
         作者这种寄严谨工巧于简朴自然之中的功夫,在遣词炼字方面也很突出。如介绍赵州桥的成就,用“著名”;介绍其历史,用“最古”;说明其外形,用“横跨”“雄伟”“雄姿”;介绍其施工技术,用“巧妙绝伦”,无一字不自然贴切。宋代朱熹曾说过:“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实。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说过:“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中国石拱桥》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绰约多姿,“理解”“靠实”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 
         最后还要着重说一点。古人论文,讲“气”、讲“理”、讲“情”、讲“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清人刘大《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这几句话,说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能力等与文字简朴之间的关系。作者茅以升同志,是新中国的老一代桥梁专家,身经两种迥然不同的社会,毕生从事于我国桥梁事业和教育工作。解放前,他主持设计建造了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我国群众至今引以为豪;解放后,参加设计和建造了不少更大更新的桥梁,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从毕生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为此而骄傲、自豪,又加之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丰富而渊博的桥梁学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这篇说明文写得情真意切,理贯辞达,立意简明而情蕴其中。我想,这才是《中国石拱桥》写得如此出色的根本原因。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 邓稼先传奇人物一生
    • 教学反思(二)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二)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期待·感动·回味——《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期待

      我校2008年全员性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已接近尾声,我被安排在12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上公开课。在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里,我选择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怎么才能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出了近五千字的详细教案,还精心制作了课件,期待着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昨天上课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幕:课堂上,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们发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们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哽咽的声音……

      虽然我上课节奏很紧凑,很想一节课上完全诗,但因为我准备的内容太多,其实是需要两课时才能上完的,所以,随着下课铃响,只能无奈地结束在“铁索寒”那句。当我请孩子们起立离开多媒体教室时,我看到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一幕,他们竟然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离去……他们很投入,还没有回过神来呢。他们围到了我身边,激动地谈着自己的感受,最后竟不约而同地恳求我再带他们来多媒体教室上完这首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第四节课时,我又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上完了这首诗。看到他们全体起立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样子;听到有的孩子稚气地说:长大了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长征》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 一起长大的玩具

    一起长大的玩具

    金波

     

        猪蹄儿灯
        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三十晚上点燃“猪蹄儿灯”。
        那是一种自制的灯盏,点燃以后,高举过头,就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其实,玩猪蹄儿灯,最大的乐趣,还缘于它的制作过程。
        早在腊月二十几,不少人家就开始宰猪了。我们小孩子家对于宰猪吃肉,当然有兴趣,但也早就巴望着得到那尖尖的猪蹄儿壳,觊觎着一小块猪油,好用来做一盏猪蹄儿灯。
        被宰了的大肥猪,浸在热汤里,刮去了鬃毛,白白胖胖地躺在案板上,它的四只尖尖的小猪蹄儿翘得高高的。
    我们拿一根长长的钉子,用钉子帽儿用力一勾,就把猪蹄儿壳勾了下来。大人们很慷慨,尽管你去勾,反正对他们来说也没用。
        但是,想要一块猪油可就难了。没有猪油是万万做不成猪蹄儿灯的。所以,我们总是死乞白赖地讨猪油。而他们又总是说,这样一块猪油,够炒一个菜的了。
        我们说,宁肯少吃一个菜,也愿得到一块猪油。
        快过年了,大人们也不愿拂了孩子们的面子,所以最后总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割下一块猪油送给我们。
        有了猪油,再去找妈妈要一根棉捻儿,裹在猪油里,塞进猪蹄儿壳里,一盏灯就算做成了。
        最后一道工序简单多了,找一根高粱秆儿,劈开一端,把猪蹄儿灯夹紧,就算大功告成。
        到了三十晚上,把猪蹄儿灯点着,互相招呼着,一齐走到街上来。
        街上已有好多孩子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出来了。他们的灯只能提着,低低地照着脚下一小片土地;我们的猪蹄儿灯却总能举过头顶,照得很高很远。
        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灯是自己做的。

         抽陀螺

        “杨柳活,抽陀螺。”
        这是我童年时学过的一首童谣中的两句,说的是初春时节,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
    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自己都可以制作。找一块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儿起来。
    玩的时候,先得从鞭梢缠起,缠住陀螺的腰身。直放在地上,用手指按住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绳,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抽打,越抽转得越快。
        为了让陀螺转得更快,我们常到冰上去玩儿。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尽管天寒地冻,谁也不觉得冷。
    在我的印象中,抽陀螺的游戏似乎只限于男孩子玩儿。现在想起来,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刺激性较强,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转;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
    抽陀螺,还很有进攻性。几个人一起在冰上抽打,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的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以把别人的撞倒为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知是谁,把“抽陀螺”改叫“抽汉奸”。这个新名称,很快就被大家认可。一说起“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很是解气。
        有时候,大人们在一旁看着,也会走上前来,和我们一起抽它几鞭子。

        兔儿爷

        小白兔向来是儿童的宠物,雪白的绒毛,通红的眼睛,尤其是温顺的性格,让我们格外爱怜。
    每年中秋节,市面上除了卖月饼、水果、干果外,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数泥塑兔儿爷了。
    本是兔儿,偏又以“爷”相称,在别的动物中,绝无这种殊荣。“爷”字向来是与长辈、与威严连在一起的。在人间不说,单就诸神而论,我小时候就知道有“灶王爷”、“土地爷”、“财神爷”,对这些“爷”们,须格外敬畏,以免招灾惹祸。
        这兔儿爷,虽然也算得上广寒宫里的“神兔”,即使称为“爷”,我们也并不惧怕它;相反,都觉得这兔儿爷和我们最平等,最亲近。每年的中秋节,都愿意“请”一尊兔儿爷来和我们玩耍。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别的玩具所不能代替的。
        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缘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温情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
        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那样子格外引人遐想。
        那时候,每逢买来一个兔儿爷,总是沉甸甸地抱在怀里,和它脸对脸地对视好久。兔儿爷的眼睛瞪得圆圆的,
        兔儿爷的穿着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着大红袍,有的披着甲胄,有的背插令旗,样子很威武。
        兔儿爷可不是卧在那儿,而是骑着老虎,或者狮子,或者麒麟,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无往而不胜。
        在我买到的众多的兔儿爷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刮打刮打嘴”的兔儿爷。这种兔儿爷嘴唇会动,一动就发出“刮打刮打”的响声。原来有一根线连着嘴唇,从中空的体内伸到脚下,用手一拽,嘴巴一张一合,发出声响。
        说起兔儿爷,本是中秋祭月的象征;以兔代月,又是源于兔居月中捣药的神话。妇女拜月,供的是“月光码儿”;我们儿童仿效妇女,供的是兔儿爷。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拜月是游戏,兔儿爷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了。
    小时候,年年中秋节都要买一个兔儿爷。开始年龄小,买个二三寸高的,随着年龄增长,买的兔儿爷也越来越大,我买过的兔儿爷,最大的有身高一尺的。
        兔儿爷最大的有二三尺高。这么高的,我没买过,一来抱不动,二来也没地方摆。
        已经好多年没见过兔儿爷了;如果现在有卖兔儿爷的,我一定买一个大个儿的。
    .

     

    • 记叙文阅读方法之人称把握

     

    记叙文阅读方法之人称把握

      阅读记叙文,我们要在理清文章的六要素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来进行分析,要特别注意人称叙述的角度的变化。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特殊性记叙文(小说)中,“我”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总之,要理解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台湾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 
    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 教学感悟

    试析《中国石拱桥》中的一处比喻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第一中学 郭青智 

         《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一句,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句话,使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旨在介绍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但这一比喻存在两点不足: 
    一、“成”应为“呈”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是描写桥洞外部特征的,所以“成”应作“显露、呈现”解。然而,查阅各种大型工具书均未发现“成”有这一义项。与此相反的是,《辞源》《辞海》等辞书在“呈”字条下都有与“显露”、“呈现”相同或相似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呈”字条下,也有“具有(某种形成);呈现(某种颜色):果实呈长圆形”的解释。“呈”作“显露”、“呈现”解释的例子在课本中也有不少,如:初中语文第四册《故宫博物院》中就有“整个宫城呈长方形”的话。 
         据此,“成”应是“呈”。 
    二、“桥洞”当为“桥拱” 
         我们知道,一个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之间需有相似点这个比喻才能成立。那么,在“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这个比喻句中,作为本体的“桥洞”和作为喻体的“虹”之间到底有无相似点呢? 
         分析这个句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说“桥洞”像“虹”是建立在“桥洞成弧形”这一基础上的。那么,“桥洞”真的呈“弧形”吗?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对“洞”和“弧”的解释:“洞:物体中间穿通的或凹入较深的部分。”“弧:圆周的任意一段。” 
         “桥洞”:自然是指桥体上穿通的那部分空间,这一部分空间的外观应是一个面,而“弧”却只是一条线。显然,说“桥洞”呈“弧”形是难以成立的,说“桥洞”“就象虹”就更难讲通。 
         既然桥洞不像“虹”,那么像“虹”的又是什么呢?从作者在下文中所写的一段话里,似可找到答案:“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到,无论是以“虹”喻“桥”,还是以“桥”喻“虹”,其中的“桥”都是指“桥拱”而言的,与“桥洞”并无联系。可见,像虹的东西绝不是“桥洞”,而应该是“桥拱”。 

    • 雨人

    雨人

    金波

     

     一  檐下独自看雨

    这一年,春天来得特别早。早早地落下了第一场春雨。

    我坐在檐下,独自看雨。

    透过檐溜,我看见雨中的天地,白花花一片。我看不清这雨是像一颗颗珠子滑落下来,还是像一条条银丝飘飞下来。

    能坐在檐下独自看雨,这是难以名状的幸福。

    这幸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雨景是看不够的,而且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声音,平添了许多情趣。

    以前,我曾发现,当雨从高远的天空飞落下来的时候,就在它碰撞大地的一刹那,那雨滴绽开了一朵朵小小的银亮的雨花。

    雨花的生命是短暂的。比昙花还短暂。甚至来不及看清楚,它们就匆匆凋谢了。

    然而,今天我坐在檐下,独自看雨,我却发现了另一种不同寻常的奇妙的景象:

    当无数的雨点儿落在大地上的时候,它不再闪现银亮的雨花,而是一落地就变成了数也数不清的雨人。

    真的,小小的、亮晶晶的雨人!

    我被这奇妙的景象惊呆了。我坐在那儿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我看见无数的雨人高举起手臂,欢迎天上有更多的雨点儿落下来,也变成雨人。

    你好啊,雨人!

                   二  雨人的合唱

    雨人是带着歌声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听见了他们的歌声:

    不知道走过多少路程

    落地就获得了新生命

    他们挽起了手臂载歌载舞。不断地还有新的雨人加入了他们的合唱。那歌声变得更加和谐、嘹亮:

    我们是水的精灵

    心像水一样透明

    我看见雨中的那片空地早已变成了雨人狂欢的广场。它们的歌声盖过了雨声。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坐在檐下独自看雨。我早已沉浸在雨人欢乐的歌声中了:

    还要走过很多的路程

    去浇灌更多新的生命

    拥抱花草树木和幼苗

    给世界一个绿色的梦

    我已经很久没听到这样的歌声了。这歌声只有雨人才能唱得出。他们的生命是亮晶晶的,歌声也是亮晶晶的。

    我情不自禁地走进雨里,来到雨人中间。他们一点也不惧怕我。

    我蹲下来,双手捧起一个雨人,我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雨人。”他回答。

    我又捧起几个雨人,问他们的名字。

    他们一齐回答:“我们叫雨人!”

    我知道了,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我和他们一起载歌载舞。

                      三  绿色的梦

    我跟着许多雨人走去。

    我问:“你们到哪儿去?”

    他们回答:“我们去花坛。”

    花坛里种着玫瑰、鸢〔鸢:念yuān。〕尾兰、郁金香……那些花正含苞欲放。雨人一来,它们就开放了,深红色的、淡紫色的,还有雪白的花。

    还有许多雨人跳到草坪上,先是落在尖细的草叶上,然后像滑滑梯似的滑进了草坪。草坪更绿了。

    还有许多雨人攀上一棵棵小树,先是挂在嫩嫩的树枝上荡来荡去,像是荡秋千;有的躲在一片绿叶下面,像躲在一张绿色的小帐篷里捉迷藏。然后就从树上顺着树干滑下来,钻进树根,不见了。

    他们真的去浇灌了许多绿色的生命。雨人带给这世界一个绿色的梦。

    啊,快乐的雨人!当许许多多雨人汇合在一起,这世界变得生机勃勃。

    我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个雨人。

    我张开双臂迎向天空。

                 四  我也变成了雨人

    我真的变成了一个雨人!

    我虽然消失了自己的名字,也变矮了许多,但是,我觉得自己从没有这样轻松、美丽。我像一个玻璃人,通体亮晶晶的。

    雨还在下着。又有许多雨点儿落在地上,变成了亮晶晶的雨人。

    如今我也是一个雨人了。我忘记了原来的自己。我和许许多多的雨人聚合在一起。我引领着数不清的雨人,像引领着一条快快乐乐的小溪。

    我大声说:“走啊,跟我走,好吗?”

    雨人们大声问:“到哪儿去呀?”

    我大声说:“我带你们去一个新奇的地方!”

    于是,我带着他们走向一条河。这是一条奇怪的河,它凝固在那儿,从不流动。哪怕有微风吹过,也荡不起涟漪。

    水中没有鱼。连小蝌蚪也没有。

    人们喝了这里的水,会变得很悲伤。

    更奇怪的是,人们常常听见河水的呜咽,随后,水就涨了上来。

    远远近近都知道这里有一条奇怪的河。不知是谁,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泪河。

    我和雨人走向那条泪河,跳进去,和它融汇在一起。

    泪河不再凝固,它开始流动。我看见河面上荡起一层层银亮亮的涟漪,细细地望去,就像粲然的笑。

    人们都知道,是雨人给这里带来了一条新的河。

    尾  声

    没过多久,这河里有了鱼,有了虾,也有了小蝌蚪。

    鹅呀、鸭呀,也常常来这里戏水,整天唱着歌。

    无论谁喝了这河里的水,都不再悲伤,都会像雨人那样快乐。

    这一天,我告别雨人。我们用歌声话别:

    我们是水的精灵

    心像水一样透明

    给生活送去快乐

    把这世界洗干净

    至今,我仍常坐檐下,独自看雨。

    有许多人叫我雨人。我微笑,点点头。

    注:《雨人》选自《金波作品精选》(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

    ***************************

    本文在表达的主题上,与课本上所选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有什么相通之处?

    有人把像本文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样的童话称作“诗体童话”,请说说这两篇文章的“诗意”表现在哪里。

     

    • 荡气回肠元勋颂情文并茂知己歌_邓稼先_赏析
    • 阅读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阅读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1、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 
      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 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3、把握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 
      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化,运用多种修词法。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

    • 北京立交桥

    北京立交桥 


    刘宗明 

         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岗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地铁·北京 — 北京地铁车迷在线社区;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那会儿做梦也没梦见过陆地桥、路上桥。 
         地铁·北京 — 北京地铁车迷在线社区;1974年,复兴门立体交叉桥,一种我从没有见过的陆地桥,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它的丰姿。啊,壮丽,雄伟!双层桥面,落差间隔达5.5米;上层桥面,东来西往的车辆任意奔驰;下层桥面,南去北走的车辆畅通无阻;四条匝道把上下两层桥面巧妙地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错落相连并行不悖的交通网。 
         在桥上凭栏下望,忽然意识到:旧日的桥的概念似该修正了。眼前这桥,不就同水、同河脱离关系了吗? 
         1978年,京华大地上又出现了第二座横跨车流人流的桥—阜成门立体交叉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昭苏万物的春风里,一座又一座立交桥,犹如雨后春笋。 
         1979年9月28日,建国门立交桥竣工通车;1980年8月20日,东直门立交桥竣工通车;同年9月20日;东四北十条立交桥竣工通车;翌日,德胜门立交桥建成;9月30日,安定门立交桥建成;12月22日,当时全国最大的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建成。 
         一座一座,长虹飞架。去年一年,全市就建成大型立交桥13座。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占地26公顷,含三条干道、三座钢筋混凝土桥、五座栈桥、八条地下人行通路,规模不能不说是宏大了,全部工期只用九个半月。外国一些专家都感叹:“即使在发达国家,这种建设速度也不多见。” 
         十年间,长虹飞架遍京华。目前全市大型公路立交桥、公路铁路立交桥已达61座。 
         你去看吧,驻足那一道道长虹之畔,徜徉于桥区的草坪园景之中,你会发现,它们各有各的造型,各有各的姿态。 
         建国门立交桥是苜蓿叶式,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叶。碧绿的草坪、连片的鲜花簇拥着它,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搭在上面的十字飘带。从低处仰望大桥,四周的高层建筑似乎也矮了几分。OurMetro 地铁·北京 — 北京地铁车迷在线社区 
         西直门立交桥与建国门桥风格迥异。顶层机动车车道是圆形转盘;中层非机动车道是椭圆形转盘。整个空腹转盘桥外径东西长140米,南北长95米,比工人体育场的足球场面积还要大。凌空鸟瞰,有人说它犹如满月,有人说它好似盘龙。 
         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尽管三环路、机场路、京顺路三路在这里交汇,但它却没有偏重往立体发展,而是向宽广铺开,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桥开阔舒展,绿化设施也开阔舒展,总面积达7.5公顷。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园里,栽有松柏,植有鲜花,立着雕塑,置着座椅,俨然一座立体公园。 
         坐落天坛东路与南外二环、南护城河交汇处的玉蜓桥,更加壮美。它是桥群组成的。八座跨河桥,六座匝道桥,四座通道桥,三座铁路箱涵,组成一个庞大的桥的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造型别致,一座座桥,组成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蜻蜓,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桥下静静的流水,桥区棵棵绿荫晃动的国槐、白杨,片片流翠的草坪,团团姹紫嫣红的月季,构成一幅巨大的工笔画“玉蜓图”。 
         一座一座说不尽。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 
         不少人还清晰地记得,当这道道飞虹不曾出现在京华大地时,在这些平交路口,早晚行车高峰时那一锅沸粥般的情景:汽车,组成长蛇阵,像迈不开步的老妪,一步一步挪;嘀嘀嘀响个不停的喇叭声,嘟嘟嘟冒个没完的汽车尾气,使人本来就焦烦的心更添几分焦烦;愈聚愈汹涌的自行车流,就像冲破堤坝的洪水,漫溢到路口的每块空间。那会儿,飞遍京城的汽车司机,在这些地方指挥交通的民警,天天乘公共汽车经过这些路口的乘客,谁没有过一两段痛苦的历程,谁没目睹过那不大不小、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疏浚一次堵塞,有时竟长达几个小时;被长久地困在车上,人往往憋不住尿;在牛王庙路口,一个指挥交通的民警,竟在混乱中的车轮下殉职。 
         这种路口堵塞现象人们给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动脉栓塞”。 
    立交桥改变了这一切。长虹飞架之处,昔日的交通堵塞长蛇阵不见了,红绿灯偃旗息鼓了,人流、汽车流、自行车流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大道通天,各走一边”,纵情地行,痛快地跑,何等地顺畅、惬意! 
         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岂止是动脉栓塞通呢,人们还说它是: 
         —跨越时间的桥。 
         —节油养车的桥。 
         —保障安全的桥。

     
    • 童话诗

    童话诗

    金波

                       春的消息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上山岗,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它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地捕捉住它,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你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花的梦

    我从植物园归来,带回一个彩色缤纷的梦,我梦见,在我们的土地上,到处鲜花盛开、万紫千红。 我家的台阶前,一直伸展到远远的天边,有一群簇拥着的姐妹,那是一片紫色的玫瑰。 路的两旁白得像落满了雪,那里是玉兰花的世界;山上闪着明亮的火星,那是蒲公英开遍了山野。 吊钟花在微风里轻轻地摇,鸡冠花把头昂得很高,泉边有天鹅绒般的青苔,茑萝花攀上了树梢。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花朵,大王莲能做小妹妹的摇篮;小小的花朵是珍珠梅,它穿着月光一样的衣衫。 在镜子般的池塘里,有绿的浮萍,粉的荷花;就是那放牧的小弟弟,也喜欢戴着花环玩耍。 好像一年四季的花朵,忽然在这一夜开放,又像天上的彩虹,纷扬着落在我们的土地上…… 当我从这梦中醒来,我又编织着另一个梦境:我要像领着小弟弟、小妹妹那样,领着这些花朵开始春天的旅行。 去给山岗披一件花的衣衫,去给小河镶两行彩色的花边,再给养蜂场周围的田野,铺上无边的鲜花的地毡。 在这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把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养蜂老爷爷会夸奖我们——送来的是花,也是蜜!

                       风筝 

    春天。在我敞开的窗子上,挂着一只断线的风筝。那根闪光的尼龙丝,在春风里飘动、飘动。 (风筝,风筝,谁是你的小主人?) 我猜想那放风筝的孩子,一定又欢喜又扫兴;他的风筝曾飞上这十二层楼,却又倒挂在这儿随风飘零。 (风筝,风筝,我要找到你的小主人。) 我摘下这只风筝,意外地发现了小主人的姓名;风筝是用一张考试卷糊成的,我还发现了那不及格的考分! (你别问,你别问,我不想说出他的姓名。) 他是我的一位小邻居,就住在对面楼的第三层。明天,我要约他去春游,顺便送还他这只风筝。 (当然,还要谈谈别的事情……)

                      狗尾草

    那些红的野花。紫的野花。蓝的野花,都没有了。这儿,只剩下一片青草。 别人都采到了花儿,老师,我呢?怎么,您就给我揪一把狗尾草? 我撅着嘴,望着那一把狗尾草,只见它在老师的手里,扑棱棱,摇一摇,扑棱棱,跳一跳,一会儿,变成了一只小狗,送给我,我抿嘴笑了;一会儿,变成了一只小猫,送给我,我拍手跳了;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鸟,送给我,我举着它到处飞跑! ……从那天起,我们也都喜欢狗尾草,因为我们的小手呀,也变得和老师的手一样灵巧!

                      雨

     窗外,已经下起了雨。可是,妈妈,你不要阻拦我呀,我要到雨中去。 我戴上草帽。我跑到雨里。我变成一把伞。伞在风雨里飞着,给没带伞的行人遮雨。 当雨停了,我就又飞走了,飞进雨后翠绿的树林里。 妈妈,也许你不见了女儿,你很着急,你怕我淋湿了雨。 你跑到街上,问雨后的风,问天上的虹,问每个行人:我的女儿,她在哪里? 你来到林中,问小鸟,问花朵,问叶子上滴落的雨滴:我的女儿,她在哪里? 它们都说:那可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呀,她又在和我们捉迷藏吧,谁知道她会藏到哪儿呢! 雨后。林中。蘑菇洒了一地。它们最喜欢在雨后游戏。妈妈,当你伸手刚要采下那个最白。最胖的蘑菇时,忽然,它变了,变成了你的女儿,她眨巴着眼睛,笑眯眯地望着你 ——妈妈,我又回来了!你看,我仍戴着草帽呀,草帽上还挂着彩色的雨滴。

                    带雨的花

     我是您不听话的孩子,我偷偷地跑出了家。 穿过树林,走过小桥,在明亮的湖岸上,我尽情地玩耍。 我忘记了您,也忘记了家,请原谅我,妈妈。 我去追赶蝴蝶,它飞进了树林,躲进了一朵小花。 我不愿再去捉它,因为那朵小花,就是它香甜的家。 我在湖边,看一位叔叔钓鱼,一条条青绿的小鱼真像鲜嫩的豆荚。 我还看那位老爷爷,用一根羊骨头做诱饵,就网上来那么多蹦蹦跳跳的小虾! 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我向老爷爷要一只小虾。 我说,我保证不会吃掉它,我家有个大鱼缸,给它们做家,让它们在那儿长大。 忽然,下起了雨,雨点儿又急又大,打在脸颊上,又疼,又麻。 人们都在跑,这时,我才想起了家,想起了妈妈。 望着雨天,我想起了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 我在雨中,采着野花,采了一把,又一把。 我那么高兴,因为我能送给妈妈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 我往家走。我又有些害怕。 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刚才,我真不该偷偷地跑出了家。 也许就因为这个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 望着手中带雨的花,我在想,妈妈,您会吗?

                     红蜻蜓

    低低地飞,低低地飞,你这红靖蜒,你丢失了什么?飞得这样低,飞得这样低。 草坪里,铺着嫩绿。花丛里,漫着香气。湖面上,闪着涟漪。 红蜻蜓,你丢失了什么?是被晒干的露水,还是雨天的记忆? 你也许没有找到你丢失的东西,你飞得倦了,伏在我家的竹篱上,静静地休息。 我悄悄地悄悄地走近了你,一把捏住了你透明的双翼。 天,下起了小雨,一滴,一滴,提醒着我,快快回家去! 当我刚刚跑回家,窗外就下起了大雨。 我把红蜻蜓,放在绿纱窗上,它望着窗外迷迷蒙蒙的天地。 难道它还在寻找寻找它丢失的东西? 妈妈,是您告诉了我,它在寻找丢失的爱,那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雨过天晴。我推开窗子,放走了那红蜻蜓,让它飞向晴朗的天空和开花的土地……

     

    • 阅读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阅读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1、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 
      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 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3、把握记叙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分析多种表现手法。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 
      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化,运用多种修词法。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

    • 艺术特色

    《中国石拱桥》中的艺术三特色  


    王之虹

     

        《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重要特色。 
         一、以逻辑顺序为主结合时间顺序 
        本文主要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首先从石拱桥的特点说起,结合其优美形式、出现时间、坚固结构进行具体说明;然后说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历史悠久,几乎到处都有,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做具体说明;最后介绍解放后我国石拱桥建设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一赵州桥和卢沟桥──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依据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之后,再对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按从主到次的顺序从本质上予以说明,是从现象说明到本质解说的转换。
        除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之外,还结合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从建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说到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建于1189年到1192年的卢沟桥,最后说到建于1961年的长虹大桥,体现了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根据具体的说明对象,采取相应而合理的说明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说明,这种说明过程中的条理性,便于读者清楚而准确地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以举例为主结合其他方法
        本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作比较等,但主次分明,举例子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达到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是作者的基本写作思路,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占据大量篇幅。赵州桥和卢沟桥并举,是因为前者为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的单拱石桥,后者为建造于公元1189—1192年间的联拱石桥,它们代表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石拱桥的特点,这样举例才具有代表性。其他说明方法,或包含在举例子之中,或用墨较少,地位和作用都不能与之相比。 
         另外,引用的说明方法使用频率也较高,而且这种引用既概括又贴切。“人间天上的桥”出自古代神话故事,“卧虹”“长虹”“长虹卧波”来自我国诗人,它们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的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出自唐朝文学家,逼真地展现了赵州桥的风采,说明了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出自唐朝政治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出自外国旅行家,对赵州桥和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做了有力的佐证。 
         三、以说明为主结合描写、议论 
         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多样性:以说明为主,同时熔说明、描写、议论于一炉。对中国石拱桥的介绍以说明为主毋庸赘述,而精彩的描写和议论却不能不提。通过描写逼真地展示出赵州桥和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征如:“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通过议论深刻地揭示出卢沟桥所包含思想意义的如:“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议论说明卢沟桥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加以运用,生动形象又精炼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 邓稼先教学案例
    • »课文诵读

     

    • 安徒生跟老友断交

     

    安徒生跟老友断交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跟德国的奥古斯登堡原来是要好的老朋友。    

       1848年普鲁士侵入丹麦的国境,这种侵略行为引起安徒生的极大愤怒。四年后,他到德国去旅行。许多德国朋友涌到车站去迎接他。一位朋友说:“奥古斯登堡公爵夫妇在家里等您,希望您去和他们会见。”“我不愿去见他们,奥古斯登堡参加了四年前普鲁士侵丹麦的战争,我怎么能去看这家人呢?”安徒生愤怒地说着。从此,两位老朋友断交了。

    • 吆喝

    问题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问题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吆喝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 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 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呲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 · 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 ,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春天一到 ,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 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 拍花子的” 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啦”。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课文研讨: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幻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 谈谈诗词的艺术夸张

    谈谈诗词的艺术夸张

        夸张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修词手法(也叫修辞格) 。在诗词创作中,更是一种普遍运用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爱说“火热”——即火一样的热,“冰凉”——即冰一样的凉,“天大的胆子”——是形容胆子很大的意思。这些都是夸张的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漫画是用夸张的手法,很多喜剧也是借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事物加以扩大和缩小,其他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话剧、电影……等等)作者为了突出鲜明的形象和表达强烈的感情,在描述和抒情时,都离不开艺术夸张的手法。

        艺术夸张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事物表达得更具体更加形象,有意识地言过其实,采用扩大或者是缩小的描述,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的:“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高尔基文学艺术论集》)

        在诗词中采用夸张的手法,从古到今更是大有人在。 如杜甫写的《古柏行》这首诗中,所写武侯祠的诸葛亮庙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他用了: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实际上武侯祠的古柏霜皮哪里有“四十围”,其高度也没有“二千尺”!杜甫是用夸张的手法——也就是把事物扩大的手法来写的。 再如李白写的《北风行》,他在这首诗中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和白发“三千丈”,雪花再大也不可能“大如席”,白发再长也不可能长到“三千丈”嘛,这都是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

        还有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中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以上是采用把事物扩大的手法)。

        再以毛主席的诗词为例: 毛主席在《长征》这首诗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话中把五岭山脉看着“细浪”;把乌蒙山脉看着“泥丸”。是用缩小的写法(这是夸张的另一种手法),来表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

        只要大家认真去体会,不管是古代或者是当今著名的诗人,从他们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很多运用夸张手法很成功的例子。 夸张也不仅仅限于扩大与缩小。只要是超出事物本来的范围来写,都属于夸张。

        艺术夸张多是用于抒情或描写,而且往往又借助于比喻或比拟。只要用得恰当,对渲染文章或者是诗词的感情色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运用夸张一定要力求恰当、脱俗和新颖,但又要避免俗套。

    • 标签:
    • play
    • 阅读
    • 何燕冰
    • touch
    • your
    • Touch
    • 英语
    • 拓展
    • head
    • 学习
    • 学生
    • 坑口
    • 课文
    • 新知
    • 游戏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