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农二师31团中学三年级王萍《花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花钟》教学设计

    三十一团中学   王萍

    • 一、谈单元教材

    1、纵观单元教材。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看到,人教版的每单元课文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环环相扣,课课相连。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先纵观全单元编录意图,以单元设计为主轴,单元导读为主线。本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一篇略读课文《找骆驼》。有的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因此,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立以下四点:

    1、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语言积累,并学习文章用词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2、了解古今中外自然界和科学界里的发现与创造。

    3、鼓励孩子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创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4、学习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学会记录观察到的身边事。

     

    •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围绕本单元的总体目标,认真研读了《花钟》全文,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第二课时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复习课文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理解欣然怒放、吻合、陆续等词语的意思。//复习的内容不是教学目标,请明确

    ②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悟课文用不同的说法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体会文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用词的科学性。并尝试背诵本自然段部分内容。仿照这种方法说一两句话。

    ③了解不同的花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④激发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⑤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将观察到的新发现写下来。

    //此处直接呈现课时目标即可,过程性的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重难点需要明确一下,哪是重点,哪是难点?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三十三团小学三年级"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

    2、虽然不是本班的学生,但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由于从一年级开始就进行“跨越式”的实验研究,对跨越式教学模式是熟悉的,据他们老师讲该班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

    3、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但我知道塔里木的孩子由于受观察的局限,虽然对花感兴趣,但缺乏有关花儿开放原因的常识。另外,学生所得往往来自于间接知识,对观察的细节描述还不够细致。

     

    •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 //标题中已经有了,请删除 

    本课综合运用“以读代讲”法、“半扶半放”法、 “问题抛锚”法,协作对话学习法、竞赛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策略。

    •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对照大屏自己检查。

    (3)知名指名读大屏出示的词语及句子。//听写是否比较费时间呢?而且是三年级的学生,字词部分第一课时是要处理掉的。前面两年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不必过于强调。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帮助学生复习了本课生字新词,因为中年级是个过渡阶段也不能忽视生字词的教学。〉

     

    二、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1)边回答边出示带图片的花。

    (2)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教师出示花的图片)

    3、这些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边展示资料)。

    (1)读描写花开放的句子。

    (2)仔细回顾课文,(出示两段文字进行对比)同样写花开,这句子与课文的写法一样吗?对比一下,并结合其中一种花的描写谈谈你的感受。(这样写很枯燥,没有美感;而课文却抓住各种花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优美生动的词句对花开的情景进行描写。)

    (3)带着独特的体验朗读本句。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牵牛花抓住形状、颜色的特点描写;

    艳丽说明颜色鲜艳缤纷,蔷薇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俏丽可爱之处;

    睡莲结合了它的形态之美;

    紧抓住万寿菊的性情,体会欣然怒放;

    理解昙花的含笑一现,体会花开一刻的娇美与开花时间的短暂

    (4)在老师的提示下尝试背诵这一部分。

    (5)仔细看作者本段的描写,花开的顺序是什么?从“左右”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文中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用词的科学性。

    4、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想不想知道还有哪些花也会在整点左右开放呀?就让我们看看(出示课件),找到后,也仿照作者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一下花。

    句式说话。_____点,______花________。

    〈设计意图:拓展性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

    5、自然界奇妙无穷,不同的花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也有不同的开花时间。那么这些美丽的花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会不同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原因并用直线划下来。

    6、不看书,试着说说昙花为什么在夜里开花?梨花为什么在早晨开花。

    7、科学家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了开花时间不同是与温度、湿度、光照及昆虫活动时间有关。他们抓住了植物开花的内在联系,终于创造了——花钟。(齐读第3段)//这个发现由学生提出是否更好呢?鼓励他们思考并发现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把“陆续”去掉可以吗?为什么说“大致”?

    三、提升中心

    1、自然界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好象人们看到了蜻蜓低飞就知道——快要下雨了;伟大科学家牛顿就因为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发现了——地心引力。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什么科学家们却能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而有所发明、创造呢?

    思考:为什么科学家能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而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所发明和创造呢?(——拥有一颗好奇心;学会追根究底;仔细观察发现;积极探索研究;)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请注意过渡语的设计,并明确拓展阅读的篇目。

    五、写话乐园。

    生活中你观察到哪些有趣的动物或植物,把他们写下来。 //观察到了现象,同时鼓励查找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探索”的精神。

    六、课后反思 十月十六日我在33团中学上了一堂三年级研讨课《花钟》。准备时间较短,只有两天。各年级教研组长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称中我们一致认为: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统观《花钟》全文,我们发现,能体现这些教学目标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在第一自然段,而其他自然段,则可以作为一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大致理解。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9种花开放的时间和情形,并以花的开放时间为序连句成段。形象生动的描写是作者“造句”的特点,以花开的时间为序连句是作者“组段”的特点,而且整段文章中的每句话又同中有变、语言节奏错落有致,形成美妙的“语感”。这些语言特点都是这篇课文作为语文教材,是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所应该重点学习的。所以,学习《花钟》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对第一段的学习上,不论是朗读、背诵,还是体会表达等,课后,李芬老师对我们的教学目标给与肯定,这给了我们信心。

           目标明确后,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词语的理解及朗读的指导。我认为只有对词语理解了,才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否则,情感朗读都是空谈。所以我把理解词语和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效果很不错。如检测字词后,我问孩子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每一种花的开放的。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为什么是“吹了小喇叭”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因为牵牛花是紫色的,而且形状像喇叭,所以说它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作者用“吹”字,让我们觉得牵牛花开放时,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吹喇叭。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孩子们说:“牵牛花的样子像紫色的小喇叭,所以作者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我顺势引导:“牵牛花多调皮,小喇叭吹得多响亮啊,谁来试着读一读?”孩子们读的很不错。理解欣然怒放时,我用了过渡语:“等啊等,万寿菊终于等来了他开放的时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会说高兴,激动,兴奋等。我马上展示万寿菊盛开的图片,看看他开的怎么样,孩子们说灿烂,全部花瓣都伸展开了。我接着说:“是啊,万寿菊那么激动,那么高兴,他把自己所有的美都展示给我们这就是……”孩子们马上说道欣然怒放。此刻让孩子们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孩子们读的非常好,可谓水到渠成。

          这是一节非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但也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效应,通过直观、形象、鲜艳明丽的花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中理解了句子,又积累了词语。当然也存在不足,按跨越式要求多讲了五分钟。课后我也在反思这五分钟浪费在哪里呢?评课时李芬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我还是在文章内容上纠缠较多如让孩子找各种花是怎样开的,孩子们读完书很快就应该知道,不必一一去问。而另一位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把花开的时间与样子制成一张表。这张表分两次呈现,第一次罗列了课文中的九种花,××花开放了,××花开放了,就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到后来,都不想读了。干吗呢?傻不傻?好!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就是要让你感到单调、感到枯燥、感到乏味。等到这种感觉出来了,再呈现原文,让学生对照原文,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改,这一改,句子的意思没变,但什么变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精神面貌变了。这样通过比较,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心领神会,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达到目的。另外,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塔里木的孩子见识较少,写话训练的题目抛给孩子应该适当引导,可展示给孩子一些图片,如梨花、桃花、沙枣花等,让孩子们说一说打开写作的思路,再下笔写,效果会好许多。其实我准备了图片,当时想不给指导让孩子们写一下,看来还是对学情把握不充分。

          评课时李芬老师一再说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不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有,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我也在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要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 标签:
    • 词语
    • 教学目标
    • 学生
    • 时间
    • 理解
    • 发现
    • 孩子们
    • 课文
    • 观察
    • 花开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