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姆雷特 课文简介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哈姆雷特 课文简介

    哈姆雷特 课文简介

    背景知识

      《哈姆雷特》写于1601年。这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城市平民的生活也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深感专制王朝已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女王把许多重要商品的专卖特权无限制地赏给亲信贵族,更加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资产阶级、新贵族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开始瓦解。

      詹姆士一世继位后,极力维护封建特权,执行更加反动的对外政策,恢复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宣扬“君权神授”,一时宫廷挥霍浪费、官吏贪污之风盛行。资产阶级、新贵族同王室之间的斗争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感现实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悲剧《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也正是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幻灭,全剧呈现出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风格基调。

    文体知识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们把关注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实验的精神。

    文本审美

      (1)个性化的内心独白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比喻修辞的运用

      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历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场合给予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承认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创作方法,提出“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论点。恩格斯在同年5月18日给拉萨尔的信中称赞“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也批评了“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的创作方法,赞许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每个时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观点,也反映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某些特点或侧面。莎士比亚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但又批评他缺少“艺术”。这一评论定下了19世纪浪漫派以前批评的调子。17世纪中期以后到18世纪,在古典主义影响下,评论界都承认莎氏有天才,但毫无创作法则的观念。伏尔泰称他为“烂醉的野蛮人”。莎士比亚不仅不遵守“三一律”,而且在悲剧中掺杂喜剧场面。德国狂飙运动时期,莱辛和歌德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从莎剧反映“自然”(现实)中获得启发。浪漫主义时期,评论界进一步看到了莎剧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度,看到了莎氏诗歌的成就,特别对人物的分析感兴趣。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和英国的柯尔律治,到20世纪初期英国的布拉德莱而登峰造极。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以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为开辟现实主义道路,着重指出莎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特别是人物刻划深刻。从浪漫派以来,绝大部分的评论是肯定莎士比亚的。持异议的则有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也从现实主义出发,指出莎剧的情节不可信,人物写得成功的原因是他所根据的素材本身就好。

     

    • 标签:
    • 现实
    • 资产阶级
    • 时期
    • 人物
    • 评论
    • 反映
    • 运动
    • 莎士比亚
    • 人文主义
    • 哈姆雷特
    • 世纪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