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瑞英——十月份读书报告1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十月份读书报告

    十月份读书报告

    ——淮瑞英

    针对上个月,李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这个月我把我的读书内容作了调整。这个月我的读书内容主要为两类类:1、了解实验室——考虑到我是跨专业来到这里,对这里的一切是完全陌生的,为了更好地融入实验室生活,不要每天愣头愣脑,我读了何克抗老师、余胜泉老师的文献;2、七巧板——灵感来源与旁听了实验校区的一位美术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对七巧板的兴趣觉得可以了解一下七巧板与课程的整合方面的资料。

    首先,了解实验室。之前在培训过程中有很多师兄师姐做了报告,我听得蒙头蒙脑,记不住也不会用,就是对一些概念有个印象,完全没有理解,所以我阅读了: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_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在何克抗老师的《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中,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育技术的学生,作为教技人,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以及应该具备的什么样的基本素养——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这两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我的理解是,信息技术就是现今最先进的技术,就是电化技术,这方面对于本科是学软件工程的我来说,略知一二,但是提到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我就急缺,我觉得这其中既包括我们教育技术的理论也包括教育理论(比如说心理学)。

    何老师在文章中说道,我们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好,想要改善,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和认识我国国情。

    就第一点,我在听刘美凤老师的教育技术学这门课中受益匪浅,实不相瞒,为什么我当时跨转到教育技术,实际上是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对技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对技术的理解是狭义的,觉得技术就是硬件技术,学了刘美凤老师的教育技术广义定位以后,让我更清晰的认识了教育技术的含义。何老师在文章中还强调我们在技术与理论之间不能有片面关注,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妥的,会造成我们没有专业特点,我们要既关注理论又要关注技术,这样我们才不可替代,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在刘美凤老师的课堂中,我也深有体会,我们专业有时会出现尴尬的局面,教技与其他学科(如教管)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些高校把教育技术专业设置在一些物理学科或是信息学科之下?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

    关于认识国情,何老师主要从对比中美情况来分析,因为中国现在出现的问题在美国没有出现,原因是什么,何老师做了两点分析,他认为第一中美教育技术的起源不一样,产生的背景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的不一样。第二中美两国教育信息化实施方式不同,美国是企业主导,中国是政府主导,政策的不一样就导致了学术氛围的不一。结合刘美凤老师的课堂讲解,刘美凤老师认为,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滞后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国现在走的路是美国过去走过的路。我觉得他们的观点并不冲突,只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最后,何老师在这篇文献中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他认为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而后两个方面,只要对教育技术的本质深入理解就可以得到解决。由于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学科定位也是教育,所以应当是以教育哲学为基础去吸纳和整合技术哲学有关内容,才能形成“教育技术哲学”。结合刘美凤老师的课,我的理解是,虽然我们研究教育技术定位的时候是从技术的角度,定位于技术来研究的,但是一定要搞清楚,教育技术属于教育的范畴才能进行深一步的理解。在刘老师的课上,同学们都提到我们到底需要上什么课的问题,一会上人家计算机专业的课,一会上人家教育心理学的课,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是从教育部规定的八门主干课程着手进行了清楚详细的解释。

    阅读余老师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施理念与策略》让我开始真正理解我们的“跨越式”是什么。首先,要清楚的它是什么只需要理解它的总体目标,经过阅读,我的理解就是,利用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对我平时的日常工作像是定了边框,让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是盲目的干,而是清楚的知道这些工作的意义何在。

    之后,余老师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导理念、实施策略以及实践基础。通过学习项目的指导理念,我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说语言的听说能力发展有关键期,语言的学习重点等等,这些也许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曾经体验过,但是不能总结,不能运用,不能表达出来这些重要结论,看到后还是觉得很新奇的知识点,觉得不管是对自己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实施策略上,我学到的更多是以后的实战经验,因为据师兄师姐所说,今后我们都是要进入课堂进行点评课的,我很担忧,因为我没有实际经验,怎么去点评十分有经验的老师的课呢,读了这一章,最起码在理论上给我填充不少。最后一点实践基础,在这一点中,我看到了我们平日在实验室做的工作,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之前做的工作也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看了余老师的这段话,我有所理解,比如说1.指导课和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这大概就是我们的“出差”中的部分任务,再比如4新课程资源整合:这大概就是我们之前在“神器”上做的资源。

    总而言之,读了余老师的这篇文献之后,仿佛是看到了灯塔,看到了工作提纲,对我的帮助很大。



    其次,来说一说关于七巧板。 经过之前我参与的学习科学小组的课堂活动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设计,我想出的几个活动建议,其中七巧板方案最终被否,但是我仍然觉得设计这个活动比较有意义,他可以可以开拓一下同学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结合我之前听得深圳福民小学老师的讲座,我觉得模仿他的教学设计——将画画与写作、英语整合,我把七巧板和编故事整合,可能效果不错。 所以我简单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资料中,我注意到,目前的教学状况是:数学课程中有极少的一部分用到了七巧板,在其他领域,比如说胎教、资源配置、统筹学、锻炼操作能力、设计学以及一些我之前打算用在课堂活动中应用到了七巧板,这充分说明,七巧板的功能很强大。并且经过初步的查阅资料,我发现,还没有人提出将七巧板与语文、英语的课程整合。 综上所述,我个人有了想法,就是类似于深圳富民老师的做法,只是把他的工具——电脑绘图,换成七巧板,因为七巧板可以拼出各式各样的图形,并且现代对古代的七巧板进行了改良,使七巧板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七巧板的功效要可能会大于电脑绘图,比如说除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或是英语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交流合作、几何思维以及创造力。在《七巧板不同训练方式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影响的实验研究》中,我学到的更多的不是关于七巧板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严谨性,因为在看这篇文献之前,自己也有想法和构思,但是经过阅读专业的文献来对比发现,想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需要一定的学术技能。在此我列举一些我所习得的内容:1,要做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这篇文献中阐述的实验方案设计对照组,不是简单的对照是否使用七巧板后的效果,而是对比年龄与使用方法这两个维度,同时三个使用方法设计巧妙——创意拼摆、图谱拼摆和自由拼摆。2.《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图画测验》。之前只知道有些活动是能锻炼创造力的,但是不知道可以外显出这种变化,知道这个以后,大大方便了以后可能遇到的一些涉及提高创造力的实验项目。类比,国际上一定还有更多的量表专门用来外显一些不容易直接看到的能力变化。3.文献框架。这篇文献是一篇典型的基于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文献,我们今后所做的论文应该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由于以前学工科,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文章,这个文章给了我启蒙式的教育,让我对今后的论文形式有了初步的概念和框架。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技术
    • 实验
    • 老师
    • 报告
    • 教育技术
    • 七巧板
    • 文献
    • 之前
    • 十月份
    • 理解
    • 读书
    • 内容
    • 觉得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