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第二节读后感
    1. 第二节读后感

    张翔 201211012912

    第七章主要围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展开讨论,第一节主要谈如何去建设一门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其关键已经在标题中体现出来-------信息技术老师需要去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首先随着国家对校本建设的支持,加上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平台支持,校本课程的建设可行性很高。其次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开发流程包括:调查学情、申报主题、审核主题、培训教师、实施方案和督查过程,其前提是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北京景山学校中学校本课程感测与控制技术的课程大纲我们可以看出,校本课程需要像课标课程一样需要有一个系统的体系以及传递性,也是要遵循教学系统设计的原则。教师开发课程需要有自信,以团队为基础,基于科学的指导,做好长期的准备阶段。接着讲述了校本课程内容选取的角度,包括4个:现有软件的深入,介绍新软件,机器人和开源硬件,与其他学科整合。以STEM为指导,遵循基本的建设原则(尽量降低成本;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降低实施阻力;尽量选择那些有开源分享平台的教学软件或者硬件,这样教师不必付出过多的技术学习成本,而且学生也能够将作品上传到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实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对课例的展现,每一个课例都有完整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呈现内容。这就涉及课程设计的因素问题、内容选择标准、学习经验选择标准和教育环境。和课标内容不同的是,这些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教师开发团队自己拿捏,又呼应了标题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原则。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就校本课程的设计而言,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性向、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此外,校本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基于信息技术,所以教学形式更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更新颖独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发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就像举出的课例一样,都可以很好地结合物理,数学等课标课程以及开拓新的领域,构建新软件的学习以及编程内容。实施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要在以富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即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又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同时,又是师生学习的对象,因此,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校本课程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修改意见:对于STEM的介绍中指出教育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学(Engineering)、数学教育(Mathematics)。最新的理念中又将艺术(Art)加入其中,我认为艺术也是教育过程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包含的设计的理念对于其他四个模块也有很好地支持作用,同时也是学生群体需要构建的一个概念。


    课例的选择缺乏反馈内容的分析,课例仅仅是对课程的介绍,缺少学生的认识和反馈的内容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学习
    • 学生
    • 设计
    • 需要
    • 教师
    • 实施
    • 校本
    • 信息技术
    • 课程
    • 内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