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 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写作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六年级下第二单元 单元主题写作

    ——第二组 博智组

    •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 【教学时数】

    2课时

     

    •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 三、指导学生习作

    要想写好节日事情,要注意观察节日的活动。观察时要注意认真地观察活动的场面和事件的细节。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和想。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变化的细节,心情变化的细节。要有条不紊地观察节日的场面。观察场面一是要抓住重点场面,二是要注意观察的顺序。要注意自己感受,或者说是自己的心里活动的变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一般可分为三段来写:开头→节日事件→结尾 开头:指的是在文章的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即写什么节日,要在开头交待清楚明白。

    节日事件:又可称为节日活动过程。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了,要具体地来叙述了。

    提示: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自己知道的节日。如何将节日分类呢?

    3.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

    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国际性节日: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

    西方节日: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

    特定的节日:教师节、护士节、母亲节

    4.成语点睛,诗句引趣: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节日的成语,读一读下面的成语,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

    普天同庆 张灯结彩 载歌载舞 盛会空前 喜气洋洋 五彩缤纷 欢声笑语 彩带飞舞 千歌万曲 敲锣打鼓 流金溢彩 赏心悦目 响彻云霄 锣鼓喧天 鼓乐齐奏 欢声雷动 彩旗飘扬 灯笼高挂 斗大金字 恭贺新喜 双喜临门 喜上加喜 喜上眉梢 欢天喜地 彻夜狂欢 笑语满堂 扶老携幼 翩翩起舞 灯火辉煌 光彩夺目 花团锦簇 锦上添花 蔚为壮观 琳琅满目 装饰一新 翩翩起舞 喜气洋洋 欢天喜地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金鼓齐鸣 爆竹声声 鞭炮连响 震耳欲聋 情绪高涨 情绪热烈 人群熙攘 人来人往 往来不息 川流不息 人流拥挤 水泄不通 成群结队 争先恐后 灯火辉煌

    2)读一读下面的关于节日的诗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

    描写春节的──《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写元宵节的──《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 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描写清明节的──《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重阳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佳作引路:

    例文一 正月十五秧歌会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哨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赏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 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眼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一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例文二 神圣的古尔邦节

    今天是我们回族的第二大节日——古尔邦节,也是世界穆斯林的重大节日。

    早上,爸爸妈妈很早就叫醒我和弟弟,为我们精心打扮一番后,随爸爸赶往奶奶家,爸爸和弟弟每人戴着一顶雪白的回族帽子,因为他们要参加盛大的聚礼——做尔地。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一座古老而又神圣的清真大寺:相传这座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只见院子里面停满了摩托车与自行车和各种各样的轿车,把若大的院子围的水泄不通。走进大殿,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为之一震,哇!好多的人啊,有老人有小孩。来的早的都跪在大殿里面,来的稍迟点的就跪在院子里,他们不管老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穿戴的很整齐,戴着洁白的帽子,更为这一盛大的聚礼增添了一道风景。(我没有进去,因为这样的聚礼是不允许女人和女孩)参加的。

    一个多小时礼拜结束了。人们迅速起身,穿上自己的鞋,拿着自己的拜毡离开场地。通道非常狭窄,离开的人们摩擦接踵,犹如洪水一般向殿外涌出。不一会儿,来到坟园(回族墓地),在这里要为我先逝的亲人们祈祷,让真主保佑他们早一点进入天堂,也寄托活着的人对亲人们的哀思,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

    离开坟园已经十一点了,接下来的就是今天最重要的环节,宰牲。我们回族的风俗,凡是条件好的家庭今天必须宰牲,可以宰羊也可以约七人宰头牛,这样,可以保佑他在去世后能进入天堂。吃过饭,爷爷和奶奶分别赶往他们宰牲的目的地,了却他们今年的心愿。

    尔地节虽然没有开斋节那样得乜贴的情景,可这一天却让我看到了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的愉悦,我看到了老人们慎密的心思和未完成的希望,真希望我也赶快长大,加入到大人这一神圣的活动之中,同样,这一天也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感到做为一个回族人,一个穆斯林是多么的自豪啊!

     

    • 第二课时
    • 一、自己写作

     

    • 二、汇报展示

    1.互评

    2.修改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第二单元
    • 场面
    • 单元
    • 描写
    • 介绍
    • 写作
    • 课时
    • 民俗
    • 观察
    • 学生
    • 节日
    • 习作
    • 主题
    • 人们
    • 六年级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