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_弗洛伊德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 理论: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本我是人的潜意识状态中的“我”。或者说,潜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自我,指大部分有意识状态中的“我”。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为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小偷,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想偷取一切东西;自我是有正义感的人,他告诫自己不能去偷东西,那时犯法的事情;而超我就是警察,他会严厉警告说:“你要是偷东西就会把你抓起来!”

    • 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   

    《摩西与一神教》 (1939)

    • 评价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一方面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 标签:
    • 心理学家
    • 自我
    • 本我
    • 意识
    •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冲动
    • 本能
    • 潜意识
    • 超我
    • 无意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