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编排文稿

听课类

创建时间:2021-02-20 10:09

主讲教师: | 学龄阶段: 初中 | 主讲科目: 信息科技 | 听课年级: 七年级 | 教材版本: 人教社2016年新编教材

  • 简介:

    • 一、石主任初次见面会 (8'43")
      教师活动
      未填写
      学生活动
      未填写
      师生互动
      1. 创新模式要可复制 2. 课堂教学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3. 范式——变式 4. 要创新教学,需先了解传统教育的问题:四维 5. 唯教材论(信息化2.0计划) (1)专业资源——大资源能力——素养。 (2)打破一本书,拓展阅读。 (3)拓展空间,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学目标。 (4)拓展可通过电子推荐(如知识胶囊),老师需要在广博的知识中筛选出适合的推荐给学生。 (5)注意⚠️用简单技术解决本质问题。 6. 唯课堂论: (1)监管(问卷星、生字等可在课前关注) (2)深挖教材:小数的意义和目的可利用拍一拍、传一传等技术支持;发现身边的小数;与家人谈谈小数的故事。 (3)生活课堂 7. 唯教师论: (1)圈字、博客(生生互评、同伴认可、相互分享) (2)知识来源单向性 (3)改变评价单向性:不是所有作业都适合老师批改,评价要具体。 (4)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差生可评价好生的作业。 8. 唯知识论: (1)能力的变化怎样落实到课堂? (2)设计开放性问题(与生活联系的现实问题),如设计规划路线。 9. 传统教学问题: (1)唯教材论 (2)唯课堂论(课前、课后都没有关注) (3)唯教师论(知识传授单向、评价单向缺乏个性化) (4)唯知识论(评价体系) 10. 教师主体(孩子没有主动思考)——双主——组织者(资源,支持和帮助)组织孩子有效学习;组织教学的能力。 11. 有效课堂:动起来、笑起来。 12. 认知和内化的有机融合。 13. 模式流程: (1)学到 (2)分享 (3)建构(不要割裂,将上、下知识,相互关联的知识关联起来) (4)创造:有进步即可,创造,创新。 14. 通过项目做知识和能力的延伸 15. 享• 创课堂 (1)思考各环节如何用技术支撑 (2)时间分配:30+10/20+20 16. 学什么 17. 怎么学:生活中的情境迁入到课堂,结合学生主体,适合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8. 评价 19. 为什么学! 20. 混合同伴: (1)年龄:忘年交(认可) (2)线上和线下 (3)正式学习 21. 减量:差生一起解决。 22. 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关注孩子的需要。
      媒体信息
      未填写
      反思内容
      1. 书籍推荐:混合式同伴教育

评分总数:

92

暂无资源

暂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