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大革命后现代诗歌的崛起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文化大革命后现代诗歌的崛起

    文化大革命后现代诗歌的崛起

              

    1976年4月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创作﹑朗诵革命诗歌的场面

    以天安门诗歌为源头﹐以1976年10月的胜利为起点﹐新诗进入了历史性转折的新时期。诗歌的主流恢复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它最初以悲欢﹑喜怒交织的旋律与强烈的真情实感﹐和人民一同呼号一同前进。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艾青的《光的赞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垅断》﹑邵燕祥的《中国的汽车呼唤著高速公路》等作品﹐唤起了千百万人的同声歌哭。当诗歌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泥淖中挣脱出来﹐又呼应著时代情绪和人民意愿﹐转到理智的沉思和执著的追求。不少诗篇﹐都有对往昔的反思﹑对现实的凝视和对明天的憧憬。生活内容的变化与除旧布新的变革给了诗人以新的生命和新的灵感﹐可以听到诗人比过去更富于个性的声音。

    由于切实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诗歌创作出现了新局面﹐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走向多样化。既有一泻千里的直抒胸臆﹐也有奇幻异彩来点染诗的画面﹔既有豪放与婉约﹑崇高与优美的并存﹐也有“芙蓉出水”与“镂金错采”的共荣﹔既有侧重运用传统的抒情形式而又有所变化﹐又有较多借鉴外国的表现技法而为我所用﹔在遵循正确认识现实生活的前提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其他创作方法都有人在尝试和探索﹐使诗歌艺术走上更宽广的道路。

       

    • 标签:
    • 诗人
    • 也有
    • 诗歌
    • 变化
    • 现实主义
    • 传统
    • 一同
    • 文化大革命
    • 既有
    • 文化大革命后现代诗歌的崛起
    • 都有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