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两首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课题

    29《古诗两首》

    课时

    2

    授课类型

    精读课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背诵古诗。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打写故事。 

    四、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传情中国传统文化。 2、愿意与小伙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3、愿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习俗。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阅读网站资源,诵读、理解古诗,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并热爱自己的祖国。 拓展阅读节日诗,了解节日诗的特点。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通过观察图画、说话训练,陶冶诗情,培养语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

    2、诵读、情景的创设和扩展阅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按要求学习

     

     

    跟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通过轻松的谈话引出学生儿时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识字写字

     

    1.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拓展材料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打写题目

    用所学字词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三、练习背诵、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按要求学习。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拓展材料

     

    打写题目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穿尽   几万条

    嫦娥——悔     夜夜心

    作业布置

    自己设计。

    教学后记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三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同学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

    • 标签:
    • 乞巧
    • 教学
    • 学生
    • 理解
    • 教师
    • 嫦娥
    • 古诗
    • 背诵
    • 故事
    • 1.
  •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