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津小学-冯静蔚-语文-慈母情深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旅鼠之迷》研读赏析

    《旅鼠之迷》研读赏析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 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我很想 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 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

      “是一只老鼠。”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______。这是一篇______(文体)。

        参考答案:位梦华 科学小品

      2、文章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你能把它说清楚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参考答案: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丹尼斯

             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参考答案:

      3、旅鼠的样子能简单描述一下吗?

        参考答案: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看上去与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4、“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好几个世纪”中一个世纪代表一百年,几个世纪代表几百年,说明研究的时间是很长很长的;“始终”起修饰作用,说明了科学家对此问题的 困惑。从这两处加点词语可以看出在科学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所向披靡的,还需要人们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去攻克一个个科学上的难点。
      
      5、能说说旅鼠的奥秘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三大奥秘:超强繁殖;自我暴露;死亡大迁移。

    •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就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二百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我们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自然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 Interest Group1

    我的人生追求(双语阅读)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1)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2)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in a 3)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4)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5)verge of despair.

        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像飓风,反复地吹拂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6)ecstasy,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7)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8)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9)miniature, the 10)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11)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我寻找爱,首先是因为它使人心醉神迷——这种陶醉是如此的美妙,使我愿意牺牲所有的余生去换取几个小时这样的欣喜。我寻找爱,还因为它解除孤独——在可怕的孤独中,一颗颤抖的灵魂从世界的边缘看到冰冷、无底、死寂的深渊。最后,我寻找爱,还因为在爱的交融中,神秘而又具体而微地,我看到了圣贤和诗人们想象出的天堂的前景。这就是我所寻找的,而且,虽然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妙,这也是我终于找到了的。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12)apprehend the 13)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以同样的激情我探索知识。我希望能够理解人类的心灵。我希望能够知道群星为何闪烁。我试图领悟毕达哥拉斯所景仰的数字力量,它支配着此消彼涨。仅在不大的一定程度上,我达到了此目的。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14)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hated burden to their pain make a 15)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16)alleviate the evil, but I can't, and I too suffer.

        爱和知识,只要有可能,通向着天堂。但是怜悯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呼喊的回声回荡在我的内心。忍饥挨饿的孩子,惨遭压迫者摧残的受害者,被儿女们视为可憎的负担的无助的老人,连同这整个充满了孤独、贫穷和痛苦的世界,使人类所应有的生活成为了笑柄。我渴望能够减少邪恶,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在忍受折磨。

        This has been my life.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它值得一过。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很高兴地再活它一次。

    注释:

    1) overwhelmingly adv.不可抵抗地    2) unbearable a. 无法忍受的    3) wayward a. 任性的    4) anguish n. 痛苦,苦恼

    5) verge n. 边缘                   6) ecstasy n. 入迷             7) sacrifice n. 牺牲    8) unfathomable adj. 深不可测的

    9) miniature n. 缩图,缩影        10) prefigure v.预示            11) saint n. 圣人        12) apprehend v. 领会,理解

    13) Pythagorean a. 毕达哥拉斯的    14) oppressor n. 压迫者        15) mockery n. 嘲笑      16) alleviate v.使(痛苦)易于忍受,减轻

    • 《赤壁》真意辨析

    《赤壁》真意辨析

    对于赤壁之战中以火攻大败曹军的周瑜,世人一向十分推崇。晋人陈寿称他“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三国志·周瑜 传》)宋人苏轼也曾极力称美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雅风姿,及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豪迈气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然而,晚唐诗人 杜牧却唱了一曲空前绝后的反调: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显然,这是诗化的史论,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历史战役的独到见解:周瑜之成功,事先固不乏周详之运筹;但是,倘若不是碰上有利的气候条件,则未必获胜,其 中多有侥幸成分。诚如前人所言:“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王尧衢 《古唐诗合解》)

      然而,当今颇有影响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以下简称《辞典》),却有另一番议论: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 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以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见《辞 典》P1086)

      《辞典》之说,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诚然,杜牧“通晓政治军事”,曾精研“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上李中丞书》),善论兵,作《原十六 卫》《罪言》《战论》《守论》等篇什,注《孙子兵法》,着实有“经邦济世之才”。然而笔者认为,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他的《赤壁》诗显示出异乎常人的灼见 卓识。

      乍看起来,杜牧的观点似乎有悖常理,让人“很难想象”。但若将其放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中去考察,倒是反经合义的。

      周瑜,作为江东的三军统帅,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反张昭等人“降曹”之意见,毅然主张“联刘抗曹”,其主观动因多在于他那“宁可玉碎,不愿瓦 全”的个性与节操;至于胜败之数,莫说周瑜,恐诸葛亮也难以料定(毕竟《三国演义》中的“神算”出于虚构)。曹操深谙用兵之道,其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 决不可能不顾兵家大忌而贸然用兵;周瑜所谓曹操用兵的“数四之患”,“将军擒操,宜在今日”云云(见《三国志·周瑜传》),只不过是为“长我士气,灭敌威 风”,意在坚定孙权抗敌决心的策略而已。无论是从当时的天下大势还是从曹操的一贯韬略看,只要不出现意外变故,应该说这次战役曹军是稳操胜券的。

      曹操这位建安时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自初创以来至赤壁之战前的历次决策中,尚无“失算”之纪录:

      建安元年(196),李傕、郭汜兵洗长安,汉献帝仓惶逃出关中,沦落为无人收留的“破落户”,曹操独具慧眼,遂迎献帝入许,“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后,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洛阳以东的大片土地。

      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曹操占据中原腹心地带,四面受敌,倘若处置不当,将会成为众矢之的、瓮中之鳖。然而这位老谋深算的战略家却方寸不乱,从容应对着各种复杂局面,以稳健的步伐向四面出击。

      建安二年(197),他假天子诏令招抚关中,韩遂、马腾俯首听命,未动一兵一卒便首先稳住了西方。同年,他亲率大兵进攻南阳,收俘了距离自己最近的张绣,铲除了心腹之患。

      他实行屯田制,保持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稳定并解决了军粮问题;他广招贤才,知人善任,“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军事力量不断壮大,为扫平四方作好了充分 准备。同时,他采用笼络与离间相结合的方略,让雄踞于徐州一带的刘备、吕布以及盘踞淮南的袁术之间相互攻杀,没费多大气力便相继灭掉袁术、擒杀吕布、击走 刘备,平定东方。

      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大败袁绍,然后挥师北上,迅速扫平袁绍残部,占据了河北冀、并、幽三州大部分地区。建安十二年(207)曹 操乘胜北征乌桓,并招降了割据辽东的公孙康,至此,曹操统一北方。对于曹操略定北方的举措,杜牧在一篇军事著述中曾给以高度评价:“魏武举官渡,三分天下 有其二。”(《罪言》)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挥戈南下直捣荆州,开始实施其南方战略。他深谋远虑,精心部署,妙尽机权:稳扎稳打且雷厉风行,以数倍于敌的兵力造成强大的攻势与威慑力;先夺荆襄,然后顺江而下,扫平江东,一统南北。

      荆襄之役颇为顺利,割据荆州的刘表新逝,其子刘琮率部归降。其间,尽管一度遭到寄居于新野的刘备之阻击,但因寡不敌众,诸葛的几囊小计并未阻挡曹军的大踏步推进,曹操很快地在荆州稳住了脚跟,接着便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直至赤壁大战,曹操这位常胜将军、无敌英雄方才确确实实地遭遇到一次最惨重的失败。败因何在?──这是赤壁之战留给后人的一个疑窦,杜牧以《赤壁》诗形象化地点破了疑窦,展示出自己的超人之见。

      后人在论及曹操的失败原因时,总爱强调曹军的“劣势”与孙刘联军的所谓“优势”,诸如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孙刘得“地利、人和” 等等。然而,倘能摆脱前人既定结论的羁缚而去客观、具体地考察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尽然。虽说北方士卒“不习水战”,但毕竟曹操刚刚收编了刘 表的八万水师;虽说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毕竟曹操握有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即便因疾病、疲劳丧失一半战斗力,仍是孙刘联军仅有的五万人马所 无法匹敌的。至于孙刘的所谓“地利”“人和”优势,则更是无稽之谈:虽说江东素有长江天堑作屏障,但此役则不然。诚如东吴老臣张昭所言:“今操得荆州,奄 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天险,已与我共之矣。”(《三国志·周瑜传》)况且,曹军居上游,联 军居下游,“地利”实则转化为“地害”,这也正显示了曹操先取荆州的战略家眼光。至于“人和”,恐怕更谈不上了:孙权部下“皆望风畏惧,多劝(孙)权迎 之,惟(周)瑜、(鲁)肃执拒之议”(《三国志·吴书》),旷日持久的“和战之争”早已伤了江东和气;而孙、刘之间呢?则更是勾心斗角同床异梦,其间的联 合,只不过是各为图存自保而暂时地相依为命而已。可见,“地利人和”之说纯系牵强附会,孙刘联军的优势,从战争结果看恰恰是在偶然之间所拣得的“天 时”──“东风竟与周郎便”!

      诚然,从普泛意义上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的说法不为错误,《辞典》的疑问也不为无由。但是我们在讨论具体问题时,也不宜忽略一般 中的特殊、必然中的偶然。须知,在某一具体战事中,“天时”倒能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诚如兵法所云:“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 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兵法·计篇》)这里,孙子便将“天时”列为克敌制胜的五要素之一。而且,孙子认为,倘能 充分利用天时,将不难置敌于绝境:“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风起之日也。”(《孙子兵法·火攻篇》)骤然而起的东南风,着实为周瑜 帮了个大忙。周瑜的能耐,在于他充分注意并及时抓住了战机;然而事前周瑜恐也很难料到这隆冬时节竟有东南风起,谁能说这不是苍天所提供的一个“侥幸”的机 缘呢?

      杜牧本来就十分推崇曹操,曾亲为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注》中就多次称赏过曹操的用兵之道,而对其败绩却常取回避态度。比如,三国时期的 军阀混战中,典型的火攻战例凡三个:官渡之战中,曹操用许攸计焚毁袁绍辎重;赤壁之战中,周瑜用黄盖计火烧曹操战船;夷陵之战中,陆逊独出心裁,遍燃刘备 连营。而杜牧在其所注兵法《火攻篇》中,仅仅引述了官渡、夷陵两个战例,却对赤壁火攻避而未言。(参见中华书局《十一家注孙子》)而他于《赤壁》诗中所流 露出来的情感倾向,显然是与他对曹操的一贯态度一脉相通的。对于周瑜“侥幸”取胜的认定,当然也是对曹操偶然失败的遗憾。

      杜牧一向同情失败的英雄,这种情愫在其《题乌江亭》中表现得尤显充分。其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向有不同持论。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作评道:杜牧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 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亦有类似看法:“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项王庙》)从 历史观点看,胡、王二公的指摘不为无由,但是,倒未必领略到杜诗的真诠。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卷土重来”,而是项羽该不该自杀。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 老”而自刎乌江,这种气节一向为人称道;然而在杜牧看来,作为一位“拔山盖世”的英雄,不能“包羞忍耻”是极不应该的,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诗的第二句, 是对项羽的批评,更是对“英雄末路”的一种最为深切的同情与惋惜。至于能否“卷土重来”,诗中亦未下断言,而是以“未可知”作结,其潜台词是:只要你正确 看待失败,从中汲取教训,继续作出百折不挠的努力,那么无论将来成败如何,你都不愧为一个胜利的英雄。

      联系诗人的身世与遭遇,杜牧何尝不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呢?他一向自负于经纬才略,却因秉性刚直而受到权贵们排挤,长期“落魄江湖”为人幕僚,或做些级别 不高的闲官或地方官。但是他从不妄自菲薄,总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十年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杜牧 《念昔游》)从这首绝句中,我们除了能品读出些微的苦涩外,更多的不正是一种悠游潇洒的逸荡之情吗?

      也许是杜牧精于兵法的缘故,他深谙成败得失之辩证关系,从不以成败论英雄,亦不以一时一事之成败为成败,成也未必真豪杰,败也未必不英雄。这就是杜牧一向坚持的“成败观”,同时也正是其《赤壁》诗的真意所在。

      而《辞典》对于《赤壁》的立意则有另一番概括: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辞典》P1086)

      这种意见,不能说不着边际;不过,倘若细细推敲起来,似乎它距离《赤壁》的真意稍显远了一些儿。

                (选自《阅读与写作》2003、9,有删节)

    • 《游子吟》赏析

    孟郊《游子吟》赏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首联,“游子”,本谓远游的客子。《史记》“游子悲故乡”。也许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劳,风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诗一开头,就似笼着一层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诗看,“游子”也可指离乡远游的举子。有唐以来,开科取士,游子不绝于途,辗转流徙,饥寒相侵,倍受艰辛,“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诗人以其亲身体验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浓缩和“转嫁”,让人细味和借人传达,如此,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实况,赋予了诗的社会意义,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评价。接着,诗人进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爱的含蕴,原来临行缝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飞走的针线,竟是慈母的丝丝缕缕情思。“游子无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许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迟迟归”的内涵。“短章蕴藉”(《白石道人诗说》),是诗意的生发,更是意境的升华。末尾二句,从意义上说,是从“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化出,但较之原诗句,比拟切当,对比强烈,形象更为鲜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要解脱和抛却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难而前,锐意进取,冀报恩于万一,给人以奋发和鼓舞,因此,诗句的思想意义也更深刻和积极。


     

    • 决战前夜

     

     

    决战前夜.doc

     

     

    其他海明威作品http://www.cnread.net/cnread1/wgwx/h/haimingwei/index.html

    了解世界战争文学http://wenku.baidu.com/view/f68cf67101f69e314332948e.html

    • 自杀是动物高贵的选择吗?

    自杀是动物高贵的选择吗?

      从表面来看,自杀是对自然法则的嘲弄,一切生灵都有为生命而战斗的本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人类了断自己的原因非常复杂,非人类的动物很显然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像便条那样清晰的东西给你去研究,它们也不太可能带有像跳下悬崖寻死那样清晰的意识去做一些事情。

      但是,还是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动物们能为其同类而自我牺牲。白蚊会把内脏爆裂开来,吐出黏糊糊的、污秽的东西在敌人身上,以反击它们对巢穴的威 胁;老鼠宁愿有意饿死也不愿冒险让一种疾病传染给同穴内其他的同伴。更令人侧目的是,许多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在行为不便、精神紧张时会遭受严重的压抑;如 果进入忧郁期,猴子们会进行许多危及生命的行为──不吃食,直到死于营养不良,或者吊在危险的树枝上来回摆动,而正常的猴子是绝不会那样做的。猴子的抑郁 跟人类的病情如此相像,以至于给它服一片抗抑郁药竟能消除它的情绪障碍症状。

      很显然,在把自杀和压抑归因于物竞天择的法则,是不能解释人类自杀的复杂行为的。但是,动物的事情比起人来说要简单得多。经常的情况是,人们不清楚旷野之中发生的死亡是故意的,抑或是一场事故。

    一、为了节省食物,兄弟中较弱的那个会轻松说晚安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已构筑出模型,可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刚孵化出来的小鸟处在一群小鸟当中时,为了基因的遗传而宁可让别的小鸟把自己啄死也不愿进行反 击。比如,在有冠毛的企鹅中,雌鸟每次总要产两只卵,一只大,一只小。在极地环境下,它只有能力把一只鸟养到成年独立的时候;通常,这幸运的鸟就是较大的 蛋产出来的那一只。可是,它每次还是下两枚蛋,以作为一种保险,以防较大的那枚被吃掉了。如果两枚蛋都活到孵化出来的时候,则较小的那只最好就让较大的同 胞啄死自己而毫无怨言──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把自己送到同胞的利剑之下。毕竟,两只鸟不可能同时存活,因此,为什么要从更有可能活下来的同胞嘴里分走食物 呢? 

      这个理论有一些观察数据支持它:一群企鹅碰到一起时,较小的看上去的确是一个一个相继赴死,直到全部死光,丝毫也不伤及别人的羽毛。但是,评论这个场 景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较小的竞争者不会那么轻松地道晚安。他们指出,如果一位普通人与迈克·泰森在一条救生船上相遇,身边的食品又十分有限,不会打拳 的这位如果向泰森发出挑战那就是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了;反过来,小个子的这位多半会抱低姿态,等机会把他推下海去,或者干脆就祈祷泰森会被雷电击中。

    二、累死自己的蝴蝶,憋死自己的鼹鼠……那些为了让同类从自己的死亡中获益的动物

      总起来说,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动物死后会从这个行为当中得到很多而失去很少的情况下,科学家们才把一种死亡称作自杀。

      有人把羽翼色彩缤纷斑驳的蝴蝶归入这一类,因为它会混入周围的环境色而逃过被吃掉的厄运。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 为,如果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蝴蝶的图案从大自然中分辨出它想要捕获的蝴蝶,这样就会使小蝴蝶亦同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实际发生的情况 是,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在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在自己被捕捉住之前灭掉自己的痕迹和自己的一切秘密。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自我牺牲的例子。在一些虫瘿──即很小的、引起虫害的昆虫中,母亲会把自己的身体献出来,当作食品奉献给后代,而这些后代会很高兴地 消耗掉这些食品。在一些鼹鼠当中,生活在地底下,无毛且没有视力的啮齿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只蜂窝当中的蜜蜂一样。一只感染了寄生虫的动物知道自 己应该干的事情:一头窜至洞穴内大家排便的地方,一直呆在那里,直到咽气为止。它的决心一旦下定,要改变就很困难了,而且无法强行喂食,哪怕是在实验室条 件之下,生了病的鼹鼠不会冒险让大家都染上病。

      它们也许认为,最好是在它污染它们最深爱的东西之前消灭疾病的来源。

      因为动物行为的简单,因而过去也一直是误解了。例如,提起物种自杀,无一例外地就会提到旅鼠这个显著的例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啮齿动物集 体赴海自杀,就像听到一声集体的警钟长鸣,告知它们说今天是个寻死的好日子。可是,最新的研究发现,自杀的旅鼠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这些形体粗短、黄褐色的啮齿动物的确是集体赴死的,可那是因为判断失误造成的恶果。旅鼠是哺乳动物中的蝗虫,它们会把栖居之地啃得一毛不剩,然后开始 大规模移民,寻找新的觅食之地。它们攀上巨石堆,绕过大树,超过挡在前面的任何东西。如果遇到水域,它们会试着游过去,平日在小溪和池塘边经常看见它们这 样做。如果它们碰巧撞上湖泊或者海洋,等叭嗒着发现再也游不下去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三、旅鼠自杀之谜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 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丰年里,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 突然而至似的。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 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停止进食,不再胆小怕事,反而极力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还 把毛色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橘红。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成大群,莫名其妙地朝着大海亡命而去。有科学家发现,种群数量急剧增 加引起旅鼠体内的化合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大量的集体自杀。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大海溺死,仍是生物界的难解之谜。 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的旅鼠都未曾发现这种情形出现。

    四、冲滩之鲸

      最为令人关切的动物“自杀”之谜或许就是鲸、豚的“冲滩”或者说是“搁浅”了。1999年9月 25日,加拿大海岸警卫队在胡安·德·福卡海峡东边的本丁克岛附近发现了一头已经搁浅死亡的逆戟鲸,皮尔森大学的专家和学生得到允许把它拖上岸,以调查研 究其死因。为辨认它的身份,学生们给它的背鳍外形和斑纹拍了照,经专家对比确认得知它属于附近温哥华岛域L种群逆戟鲸的第51号,出生于 1973年,出事前不久还有人发现它的后代曾在附近游弋。最后它被彻底分解以做成标本展示,组织样本则送往学校,确定其真实死因。德国海洋学家特波尔德曾 在多头海豚的脑中发现了高浓度的三丁酯锡毒液,这种毒液来自船上的油漆。据调查,目前海洋中约含数千万升的三丁酯锡毒素,且呈增加趋势。鲸类有追船戏波的 习惯,时间一长很易中三丁酯锡的毒,伤害脑神经,使其辨别方位的能力受损,上演自杀悲剧。

        (来源:北京科技报)

    • 标签:
    • 情深
    • 语言
    • 教师
    • 概括
    • 母亲
    • 慈母
    • 语文
    • 梁晓声
    • 引导
    • 来了
    • 学生
    • 生活
    • 感受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