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洞小学三年级——赵州桥(第二课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拓展阅读六

    【范文示例一】

    筷子  

        先请你猜个谜语:“黄兔追白兔 白兔跳下崖 黄兔倒回来。”你能猜出黄兔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筷子。 
        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通常是用木、竹、塑料、象牙等材料做成。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正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操作者的口内。筷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


        【欣赏】本文的成功除了生动形象,借助谜语引用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眼球外,还在于善于抓说明的条理。文章依次介绍筷子的结构、材料、形状、大小、使用方法、历史与现状等。对筷子的材料、形状、大小能准确描写出来,且细致入微,这也是一个优点。

     

    【范文示例二】

    筷子 

        我是一双结构简单的筷子,出生在中国古代,还被荣幸地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自从我在中国扎下了根,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筷子家族已经很庞大了,姐妹特别多。有竹制的、木制的、塑料制的,还有象牙制的、金制的、银制的等等。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高约为25厘米,下端圆,上端方,看上去匀称、可爱。 
        人们吃饭时几乎离不开我,因为我是他们吃饭的工具。人们吃饭前,都会将我从筷篓里轻轻取出,在桌上放好,等饭菜做好后就直接动用我;吃完后,又会把我收起来清洗干净后送回筷篓里。如此循环,直到我们“老掉牙”,最后“死掉”。 
        【欣赏】 
        同样是介绍筷子,本文用的自述的拟人化的方式,依次介绍了筷子的历史、荣誉称号、种类、结构、作用等,条理极为清楚,层次也相当分明。

    • 探究活动

    (1)、下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

    (2)、下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

    (3)、下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例谈如何写好科学小品

    例谈如何写好科学小品

    陆林华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科学道理解释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生产知识的科技说明文。它具有内容确凿,形式活泼,篇幅短小,知识性强,文学色彩浓等特点,故又称知识小品,或叫做文艺性说明文。那么,如何写好科学小品呢?笔者以《食物从何处来》这篇科学小品的写作为例介绍如下:

    一、内容要真实,语言要准确、科学性要强

    内容真实,语言准确,思维周密是写好科学小品的第一要求。为此,写作前要对所写的事物作全面精细的了解,要有清楚的认识,要做到观点有据,说明准确,具有科学性。《食物从何处来》一文达到了这一要求,这充分体现在语言的准确、周密上。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极个别”“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范围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事物,如:  1.采集站送来的水和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除去“最基本”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如果没有“最基本”,语言表达就不够严密。  2.另一种叫异类养。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的说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因为确实有极小部分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就是利用土壤中的氧气氨和亚硝酸的能量还原二氧化碳,从而合成有机物的。  另外,《食物从何处来》一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作者准确地使用了科学性术语。例如,“食物”与“食品”的不同,“躯体”与“身体”的差异等。    

    二、描述要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在于向各类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宣传普及科学知识。这就要借助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一些必要的描绘。为此,常常需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显得形象具体,使读者容易理解接受。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这里用了一系列恰当的比喻,把“根毛”比之为“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之为“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之为“食品工厂”。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地说明  了问题,引人爱读。    

    三、善于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及兴趣    

    《食物从何处来》一文的标题就是一个大设问,既能提示中心,又引起读者深思,富有启发性。再如:课文第一段结尾用了两个设问句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段开始就采用了设问方式提出问题:“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这一设问,起了总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写作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从文章结构层次上看,作者先举例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然后说明食物从何处来。在说明“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时又采用了“总——分——总”的顺序,先总说生物获取食物有两种途径和方法;再分说“自养”和“异养”两种获取食物的类型;最后总说除极个别的细菌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这样一环一环紧紧相扣,上下联系紧密,使文章条理分明,井然有序。文章在分类说明生物获取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时,也有主次。“自养”介绍得甚为详细,对“异养”则作了简略的解说。另外,人类的异养与动物的异养有所不同,所以,文章又对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加工植物为自己造福,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这样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既能使重点内容突出,也能使文章简明清晰。    

    五、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科学小品在写作时为了把事理(事物)阐释得清楚明白,还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食物从何处来》一文,就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方法: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此处仅举分类说明法予以证明,其他说明方法就不再赘述。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接着,文章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异养型生物也分为两类: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容。这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当然,科学小品的写作,除了以上几种要求外,还要求语言生动,科学小品以文艺语体为表达手段,写科学小品,就要体现它的文艺性、生动性,否则,那就不是科学小品了。

     

    • 拓展阅读二

    美丽的云南

    美 丽 的 云 南(片段)

    提起今年暑假此次云南之旅,真是应证了一个朋友的诗:一步之外,万水千山。去的时候湖南正是酷暑难当的炎炎夏日,太阳肆虐灼烤着大地,登陆旅游信息网,了解到的信息却是云南昆明气候四季如春,就连我们所去的景点温度也仅仅在14-39摄氏度之间。气候如此宜,真是让人颇为期待!素闻云南物产资源丰富,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王国”“鲜花之乡”等美誉。又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是个极具浓郁的民风民俗趣意横生的地方,难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大理会成为众多格格阿哥梦寐以求的地方。

    我们此次的云南行程中包括了双飞。这么多年来走了不少地方,汽车、火车坐得不少,坐飞机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值得庆幸的是我运气不错,下午6点多的航班,我恰好坐了个临窗的座位,正好可以细细领略夕阳斜下时飞翔在云端的景象。

    现在回想坐飞机的感觉其实真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汽车——火车——电梯——游乐飞船。随着机器的轰隆声,飞机缓缓用汽车的速度开始启动,逐渐加快到火车的速度,而轮子也因为剧烈的摩擦,冒出了点点的火星。伴随着一种强烈的如电梯间一般的失重感觉,飞机腾空了,临窗望去,只看得到机翼象大鹏张开翅膀开始了在天空翱翔,不禁想起儿时在游乐场常坐的飞船。

    临窗而坐,放眼看到飞机已经离开地面越来越远,房屋建筑也越来越小,感觉自己已经羽化登仙,到了《西游记》中的瑶台仙境。窗外一朵朵的白云,不禁会让你想起《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好大的棉花糖”实在是贴切。我甚至感觉自己只要一伸手,便可以抓到窗外的云朵。有风吹过,白云便散开成丝丝缕缕,宛如片片随风拂动的羽毛,又似仙女在轻舒长袖翩然起舞。浮云在空中象魔术师一样变幻着,有时层层叠叠堆积如山,有时收缩为玲珑的盆景,有时象冰山盛开的雪莲,有时又绘出飞禽走兽的模样。而远处的云则长长延伸铺开,一层层形成种种千奇百怪的现象,象飞花碎玉的迸溅,象瀑布流泻的水痕,象班驳层叠的鱼鳞,象连绵起伏的山峦,更象沙滩上卷起的阵阵浪花。偶尔有阳光远远照射过来,形成一道道光怪陆离的彩虹,投空数十尺,七色辉映,灿如蝶影,亮如霓虹。此种景致在自然是平素难得一见的,我不禁真有了“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的感觉。

    我们云南之旅到的第一站是昆明,之后的行程包括了大理和丽江。沿途走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游为我们介绍的所谓“云南十八怪”:其中就提到一个“石头长到云天外”,指得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石林,这也是我们的第一个景点。走进大门便是一个中间矗立了几座石山的人工湖,放眼望去,感觉到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阵阵微风徐徐吹来,水波微荡,真的好似蓬莱仙境。湖边的杨柳披散着垂下纤细柔软的枝条,宛如刚洗过头没有梳辫子的少女。到了石林中心,只见千峰万岭直插云天,站在上面似乎只要一举手,便可摘下日月星辰。石林虽不是山,却被大自然这个魔术师,以巧夺天工的手艺,雕琢出极具变化的种种模样,有山的灵秀,山的坚韧,也有山的险峻,其风光真乃天下绝景,的确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议。

    云南的金飘带

    云 南 的 金 飘 带(片段)

    风花雪月的大理

    来到大理才知道,其实有两个大理。我们下车的此地叫下关,是大理市驻地。记得中学学云南,城市是有昆明、大理和下关的。而今,相距很近的大理、下关合到一起。一个是古城大理,在13公里外的苍山洱海脚下;一个是现代化的大理,即大理旅者的憩息、集散地——下关。

    下关也是一道风景。大理有的一切它几乎都有。它背靠苍山,走在城里的任何一处,只要你一抬头,就可放眼西向不远的一抹黛青,那就是苍山。苍山很长,它北护着古城大理,也南护着新城下关。洱海走多远,它就守卫她多远。它貌相酷似新疆的火焰山,山齐刷刷的横亘近二百里。只不过,那是红山,这是黑山;那是东西向,这是南北坐。苍山很高,高到越是天晴,愈有缕缕絮云在其墨峰与碧空间飘挂;高到越是天阴,必自此而生笼向茫茫的闪电乌云。苍山是洱海之脉,润泽之源。

    下关有苍山,下关也有洱海。不错,城中有时看不见洱海,可洱海就在城头上戴着。从城北的下关港出发,洱海的一池碧水就开始了近百里绵延。洱海水下来了,下关 城承接着。下关因此清流纵横,涵桥相连。顺苍山洱海宣泄而下的下关风,连同上关花、洱海月、苍山雪,共同构成了白族的风花雪月故事。不过,这下关风,也是劲吹的现代文明之风。漫步在宽阔的下关街头,扮装入时的匆匆人流,眩目精美的商家店面标识,林立的高楼和飞驰而过的车群,都会使你感觉流连在现代化的闹市,而忽略正置身于边远的少数民族小城。

    任何城市都有标志性建筑,急功近利的总是短暂而粗糙。建于唐宋时期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历尽千年沧桑和纷扰,至今仍是那座古城的形象代表。

    似乎还不止代表那座古城。画面上和记忆中一说塔,无非是大雁塔、白塔、崇圣三塔不等。真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理三塔已成为存在美和形象美的不朽代表。

    从下关到三塔要穿过大理古城再向西北走。三塔背依苍山,面对洱海,鼎足坐立。墨山碧海托衬着明黄色的塔体,使景色变的格外鲜明丰富。当灿烂的阳光穿过三塔,塔体立时象镶上一层金,犹如通体亮透一般。三塔中前为唐塔,后二为宋塔。不止是高低有别,造型的差异一目了然。以胖为美的唐代,塔也造的大气磅礴,两端细,中间粗,透着泱泱大国的不俗与自信之气。宋塔就差些,是以两塔衬托,又矮了许多,造型如金山寺,是精巧而惯见的那种。比较即鉴别,晚而矮的宋塔偏有一个倾斜了,据说为前朝地震所致,而基座相对更小的唐塔却不。

    崇圣寺还有很多建筑,又有一些更大的在建工程正沿苍山脚向上延伸,但这比三塔都不算什么。保护好三塔就够了,其他都不过借光于三塔。

    同现存许多古城一样,大理也是一个坐北向南、方方正正的古城。南北有高大的城楼,四周为古朴的灰墙包围。走在城楼下磨痕严重、路石光圆的进城道上,你就会感觉,这座城已经很老。大理,作为唐时南诏国、宋时大理国的国都,曾长期称雄为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昆明升为云南的中心和省会,只不过是近代的事。说古城有八万来人,我看不过这么多。

    现代许多古城发展的城内城外连起来了,人口就难说。象山西的平遥、江苏的周庄等,古城都外包一个新城,甚至新城更大。也有的古城是人去楼空,只剩有一座白日城、旅游城、商业城。威尼斯如此,佛罗伦萨也快了吧。而大理则是一个介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城。它周围有新建,但新城的重心在13公里外的下关。下关与大理之间有不少古迹名胜,却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髦建筑正若建若续,说不清终朝一日的两城结合,该是喜悦还是悲哀?

    云南十八怪1

    云 南 十 八 怪(一)

    我来自有着众多少数民族的云南省,这里拥有最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神秘、奇异、多样的民风民俗,是我们云南得天独厚特有的一笔丰厚财富。而“云南十八怪”尽管至今没有统一的版本,但它无疑是外省人认知云南风土人情的最著名的表达方式。从“四季同穿戴”的穿着方式到“粑粑叫饵块”的饮食文化,从“背着娃娃谈恋爱”的婚嫁民俗到“茅草畅销海内外”的经济泺,它囊括了云南风俗的方方面面;而琅琅上口又俚俗平易的语言表达,理所当然地成为云南不俗的形象广告,并广为人知。正因为有“云南十八怪”的民间的口头传播,更进一步地烘托了云南浪漫的神秘色彩。以下我就借云南18怪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云南的民风民俗。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

    鸡蛋如此包装不易破碎,而且恰似一件奇特的艺术品。先将数根干草的一端拴在一起,这束草就成放射的爪子状,在"手爪"中放进一个鸡蛋,用草横捆一道,相当于让数个"手指"把鸡蛋握紧。如此这番,逐个捆扎包紧,直至成串。拴起来后,有的呈条形状,有的形似冰糖葫芦,乍一看,还以为是某种民间工艺品。

    为什么鸡蛋要用草拴起来?云南多山,坡陡谷深,山路崎岖,外出行路不是爬高下低,就是跨沟过坎。因此山区的主要搬运方式便是背具:背箩、背筐、背架、背袋以及背绳等等,或肩背,或头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尤其是一种由乱石组成的"包谷路",每一步都几乎踏在石尖上,像踩梅花桩一样,一不小心,脚就卡在石缝里,扭了脚脖子是常事。再加上不断地爬坡下山,跳沟过坎,别说新鲜鸡蛋,是都熟的鸡蛋也折腾碎了。用草拴的鸡蛋则无一破损,全部完好。

    鸡蛋拴着卖"的一个基本而简单的理由:携带方便,安全可靠。计算方便,交易简单,不以个算,也不计斤两,而是以串论价。

    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捣一捣再烤一烤,抹点酱还特别香,这种携带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饵块”。云南的筒状、卷状饵块属"年货"。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用纯好洁净的宝象河水与饱满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饵块洁白细腻,筋骨好,又软又糯。而在烧饵块中间夹睛一片卤牛肉,有 "滇味汉堡包"美称饵块制品也算是怪中一绝吧!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

    森林里草沟中,枝叶茂盛,养育出的蚊虫个头非同一般。此为云南热带雨林一大奇观!

    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风光天下绝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仪。

    可以说,石林是水的杰作。 石林风景区的总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包括了"二林、二洞、二湖、一瀑"──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月湖、长湖,大小叠水七个景区,其精华所在是大小石林。 石林景观的主角,是那些造型各异的岩柱体。岩柱体的千姿百态,原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人们却喜欢将这些似是而非、含糊抽象的岩柱造型具象化、明晰化,使自己的观察感受、审美情趣对象化,"出水观音"、"青牛戏水"、"石屏巍峨"、"千钧一发"、"双鸟渡食"、"犀牛望月"、"象踞石台"、"千年寿龟"、"风凰梳翅"、"蝙蝠狂舞"、"二龙戏珠"、"金龟探海"、"阿诗玛"等等。

    今日之石林,已成为云南建设旅游大省的一个经典品牌, 石林以石成林,蔚为奇观,土林、沙林亦有其林,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地点在滇邑僻壤。 土林,在云南元谋县境内。土峰土柱的顶端都呈贺锥型,或者扁平型,峰柱的峰顶,使得土峰兀立,巍巍乎不倒。最高者相当于10几层的高楼。 日影西斜,座座土峰渐成金黄之色,浸染于一种古老荒蛮的辉煌之中。远观有苍凉遗世之美,近察有漫步隔世火星之奇,每一座峰柱都有像这像那的形似与神似。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

    用草编织而成的帽子当锅盖不仅捂得严,而且还能给食物一种清香。

    云南的事,真是怪怪的。草帽乃遮风避雨之物,怎能当锅盖使?外地人每每听到这一"",大约都会作如是想。

    所谓"草帽当锅盖",不过是锅盖的形状酷似草帽,上尖下宽,形如圆锥体,用山茅草编织而成,将似草帽的用来当了锅盖,于是便有了"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了要说怪,就怪在用草编锅盖。云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生活用品大都就地取材。以山茅草做芯,取芦苇皮缠裹其上,用木制扭草机扭成一根根草绳,将草绳一根根盘成草帽形状,再用芦苇皮将其串缀固定,一顶草锅盖就完成了。

    一顶草锅盖少说可用半年,多则一年有余。此物不怕水,因为芦苇是水中之物;此物有清香,因为茅草自山野中来。用草锅盖弄出来的饭菜香,再就是比用金属锅盖的好吃,没"汽汗水",不致凝汽成水弄烂饭。

    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长年温度不变的气候造就了人们衣着的多姿多彩。

    细究起来,"四季同穿戴"起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天之内,人们可能同时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即"一天穿四季";二是在一年当中,几乎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四季,即"穿戴无四季";要么四季同在,要么四季不分的两个极端,成为云南不少地区的穿戴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所决定的。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其气候特征是"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滇西北的梅里雪山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滇南的河口则早已是春行夏令了。复杂多样性是云南气候的一大特点,也是云南人在服装上"一天穿四季"的根本原因。

    云南第七怪,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云南妇女,特别勤劳能吃苦,成为农业上主要劳动力,至老不衰。

    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这玩艺颇具科学性,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用水过滤了其它杂质,而且声音很好听,“咕咚,咕咚”。竹筒当烟袋,说怪也不怪,竹子茂盛烟草多,竹烟在一块。

    云南的竹制水烟筒,虽然样式大小有异,但其构造都一样。 云南的竹制水烟筒,如果绘制说明书,则可将其一分为二:筒身、烟嘴、如此而已。筒身部分,一般长80至90公分,直径10公分左右。在筒身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切一斜口,插入由竹管──直径2公分左右──做成的烟嘴,烟嘴小孔周围包铜片一圈,顶端刻嵌羊角状小角两只,呈V型,中间便于放置火引。水烟筒上最讲究的部分莫过于烟嘴了;有用琥珀的,有用悲翠、玛瑙的;连接处镶金嵌银,下端挂有丝穗,作为装饰。

    云南十八怪2

    云 南 十 八 怪(二)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

    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云南省的凉山马种,个头虽小,但能翻山越岭驮东西

    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棗”。云南人吃蚂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小食品而已,只是出于一种美食和需要。将捕捉到的蚂蚱集中起来,然后倒入滚烫的水中,扣锅盖,加大火势,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食用时,一般用植物油煎炸,脆香美味,是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云南十三怪,山茅野菜销海外。

    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云南多山,盛产菌类和山茅野菜,松茸卖到国外,每斤几百元。

    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山高路险,常常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劲使不上。“火车没有汽车快”现象的说明了这一点!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

    近年开发出来的溶洞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云南多溶洞,风景秀丽,宛如仙景,如燕子洞、阿庐古洞、白龙洞等。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云南的过桥米线,是用一百度以上的鸡鸭火腿汤,将生肉片,如鱼、肝、腰片放进油汤里烫熟,食之十分可口。

    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的花,不能用朵、用株或者用盆来计算,也不能用片、用块或用园来估量。云南的花,一旦开疯了,要一公里一公里地去丈量,要一山一山地来计算,那是真正的满山遍野。云南的花,不在乎人的欣赏和赞叹,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有花的芬芳。 正所谓:"一年四季花不败"。 云南人以花为荣,以花为福,以花为业。这应该归功于云南气候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大片地区,有着天下闻名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气候多样,环境多样,植物就多样。

    全国重要植物2.6万种,云南就占1.3万种。世界上有的花,云南都有,或者说都可以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在云南,对花的崇拜,规模最大的要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楚雄昙华山彝族插花节。是时,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如山火般怒放,人们欢天喜地把花采回家来,不仅男女老少人人都戴花,而且门头上、窗户上、房里房外,只要能插花的地方都插上马缨花。连牛头上、马身上也都戴上花。一时间,花天花地,花山花海,无人不花,无处不花,人们用花来祈求吉祥幸福。 云南的鲜花从大山里走出来,和大工业、大公司、大市场联系在一起,成为支撑云南经济的许多柱子中的一根。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姑娘四季把花戴,而是姑娘四季靠花发了。

    美丽神秘的云南居住着26个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显然不是“云南18怪”所能囊括的。云南的奇风异俗正等着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 标签:
    • 图案
    • 句子
    • 赵州桥
    • 课时
    • 雄伟
    • 三年级
    • 第二
    • 刻着
    • 学生
    • 设计
    • 美观
    • 小学
    • 自然
    • 精美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