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津小学—周穗桐—小马和小羊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你的欲望我的悲怆

    你的欲望我的悲怆

    张 捷

      不能用枪,要用棍棒,因为枪弹会损坏小海豹雪白的皮毛。杀戮让小海豹头开脑裂,有的在剥皮时还在痛苦地挣扎蠕动。前来保护自己孩子的成年海豹也难逃乱棍。纯洁安静的冰面上一片凄厉叫喊,鲜红的血将方圆十几里的白色世界渗透。 

      六七十年代,每年春天,这幕惨剧都会在加拿大东海岸上演,为了满足欧洲对海豹皮的需求。 

      如今,被加拿大政府允许的商业捕杀再度如火如荼。这次遭殃的是雄海豹。每次猎杀过后,冰上、水里都残留许多雄海豹的尸体。惟一欠缺的是它们的下半身或生殖器官。1997年有40万头海豹被杀。 

      当地人说,这一轮加拿大海豹被杀,是为了给你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壮阳。 

      国内的电视屏幕上,一位成名的女星,正每天在电视广告中唠叨:人人都为礼品愁,我送北极海狗油──海狗,就是海豹。互联网上,一种海狗鞭制品也正在宣 扬:21世纪补肾新观念。不要滥用“伟哥”,海狗鞭制品迄今是最好的增强"肾动力"的天然补品。 

      他们可能不会想到,为了让自己性起,中国渤海湾的斑海豹已经濒临灭绝了,加拿大海豹接着遭殃。 

      从远古的漫长岁月中一起走来,人类虽一直利用动物,但并未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的工具不再是手、斧头,而是机械、科技。人类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如此有力。心存畏惧的生存挣扎,终于演化为肆无忌惮的欲望释放。 

      不只是"性",几乎每个让人类激情迸发的单词,背后都有一曲动物的哀歌: 

      美食。毛里求斯的渡渡鸟被当做“活罐头”吃绝了。中国海口市正时兴用野生鸟类熬粥。一家美食城赫然打出灯箱广告:“鸟的王朝,粥的世界。” 

      时尚。“沙托什”,可以从指环中穿过的披肩,用藏羚羊绒织就,贵逾黄金。 

      健康。熊胆汁清肝明目,且除痔疮;虎骨、麝香各种以动物为原料的药酒。中国东北虎,目前仅余7只。 

      许多野生物种甚至还没被人类认知,就已永远消失了。在地质时代,鸟类平均300年灭绝一种,兽类是8000年。如今,自然界植物灭绝的速度是每分钟一种,动物是每天一种。灭绝还在以加速度的趋势进行着。 

      

    • 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作者:张全民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的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高中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竟产生了一种残酷的想法,悄悄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死,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大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之心以后扩展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残杀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

    环保,从身边小事做起

    最近,北京一群中学生给朱容基总理写了一封提倡环境保护的信,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朱总理在同学来信上批示说,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位又何尝不应该对此深刻反省呢?

      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可能都直接从事环保工作,但我们完 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看到洗手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时,是不是能够举手关上呢?当电池用完后能否分类收藏处理而不是随手扔掉呢?当购物时能否自觉不 使用超薄塑料袋呢……一件件小事虽然都很不起眼,但却体现我们究竟具备了多少环保意识。

      笔者知道有一位老太太,她每次上街买菜都要自带一个小布袋,每次上餐馆吃饭都要自带一个小钢勺。看起来很平常,但能够像这位老同志那样,长年自觉坚持 不使用白色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确实不容易。这不但要有坚定的环保信念,还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无可置疑,环境意识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大 学校园里我们最容易找到环境保护的支持者。但是,我们同样也能够经常在大学的食堂垃圾桶里发现大量的剩饭剩菜。笔者还听说有这么一位大学生,他热心环保事 业,曾积极奔赴云南边陲保护金丝猴,但他却可以数次忘了关掉水房里哗哗流的水龙头。这提醒我们,全面的环境保护和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决非轻而易 举;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动物、森林的保护、防止大气和水的污染这样一些“大事”,也包括我们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小事。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对 资源的使用走向了滥用,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今 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 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 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 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 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在这一点上,北京的中学生们已经为我们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难道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犹豫的吗?

      

    •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著名作家,被誉为“当代保尔”。195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代表作品:《向天空敞开的窗口》、《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 

    向天空敞开的轮椅梦

    很小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许多美好的梦想。其中,她的最大梦想就是上学读书,可是,她却从来都没有得到走进校门的机会。

    为什么呢?原来,在5岁时,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但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却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就是被人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她却能发愤学习,学完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后来,她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长达44年的病痛,始终都在折磨着张海迪。常年卧床使她身上长了大面积的褥疮,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也不时地发作,但她却始终坚持着,光是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写出一本让人感动的书!

    要是换成你,会不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想要哭泣呢?可是,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张海迪却没有因此而哭过。她说:“我这些年来从没有为病痛哭过,让自己哭的是为那些热心关爱自己的人!”

    那么,张海迪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是怎么自学的呢?

     a. 蹦蹦跳跳的小玲玲

    谁是玲玲?

    你不知道吧?告诉你,玲玲就是张海迪的小名。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她常爱跟邻家的几个男孩子吆喝着,手把楼梯扶手,“滋溜溜”地滑下来。下了楼,她就跟几个孩子说:“你们谁追上我,我就跟谁玩!”

    那时,小海迪常和别的孩子打架。有一次,她又和邻居家的小男孩打架了,人家到家里来告状。为了惩罚她,爷爷把张海迪关到一间黑黑的小屋里,那里面,墙上挂着一张黑色的大狗皮,上面的眼睛还恐怖地睁着。看着黑狗皮睁着眼睛吓唬她,玲玲不时地发出一阵阵尖叫。过了一会儿,爷爷才把她从小黑屋里放出来。

    有时,爷爷也拿玲玲没办法。有一天,爷爷拿出钱让她去楼下买报纸,玲玲三蹦两跳地飞奔到楼下,买到了报纸。当时,夕阳还没有西下,见别的孩子们拿着自己叠的纸火箭在夕阳中穿梭着,纸火箭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非常有趣,玲玲也拿着刚买的报纸,迅速地叠成纸火箭,笑嘻嘻地融入到笑声之中,跳呀,飞呀,完全忘了爷爷还要读报纸的事儿。等天黑了,玲玲回到家,爷爷问:“玲玲,报纸呢?”玲玲只好怯怯的从背后拿出纸火箭。爷爷展开皱巴巴的报纸,真想再罚她,可一看到玲玲可怜的样子,又抿着嘴乐了。

     b. 疾病让蹦跳成为痛苦回忆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原来,医生曾悄悄地对妈妈说:“这孩子有可能终生不能行走了!”妈妈忍着泪水对玲玲说:“孩子,医生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好吗?打针你也不要怕疼!”懂事的玲玲看着妈妈,坚定地说:“妈妈,我不怕疼!”听了这话,妈妈的鼻子一酸,紧紧搂住了怀里的玲玲。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被迫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有时,她们一起唱歌。一次,一个小伙伴对她说:“玲玲,你使劲地唱歌,解放军叔叔听见了,就会收下你,这样你就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唱歌啦!”玲玲听了,非常兴奋,她躺在床上不停地唱。她多么想让解放军叔叔接她出去啊!又是多么想过上集体的学习生活啊!然而,她的嗓子都唱哑了,却没有人接她出去。 
    有时,她们一起畅谈理想。有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尽管小伙伴们的爱给了玲玲很多鼓舞,可他们白天都要上学,妈妈爸爸也要上班,玲玲只能一个人被锁在屋里。在屋子里呆久了,玲玲就会觉得心烦,心事也越来越重。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呢?想着想着,她就生气,那些放在周围的玩具什么的,都被玲玲一股脑儿地扔了一地,望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玲玲的心更烦了。可是,当玲玲听到有开门声的时候,又迅速地将那些东西捡起来放在身边,扔得远一点的她就用竹棍去够,玲玲真懂事,她不想让妈妈更伤心,她也不想把这份痛苦留给妈妈!

    妈妈是疼爱与理解玲玲的。妈妈进屋之后,看到玲玲来不及捡起的东西,并没有数落玲玲不懂事,她什么也不说,总是默默地捡起东西放在玲玲的身边,小小的玲玲更懂得这其中的爱。每当有客人到家里做客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自豪地对客人说:“这是我们的女儿!”那客人也会说:“这个孩子真漂亮!”,玲玲听到这些,她感到了另一种的欣慰 

     c. 轮椅上的梦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刷着红油漆的三层小楼,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

    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很高兴,也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玲玲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d. 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的多数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e. 深受乡亲爱戴的赤脚医生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1970年,全家人坐着一辆大卡车,搬到山东聊城莘县,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张海迪就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张海迪像一下子长出了翅膀,绿油油的麦田、小路,都在眼里一晃而过,因为孩子们跑得太快啦。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倒在地上,张海迪的胳膊都摔破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了这么大,张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自然的广大和真正的欢乐呢!

    一次,一个孩子对张海迪说:“玲玲姐,要是用我的腿换上你的腿就好了!”听了这话,张海迪感激地望着那个孩子,忍不住哭了。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能吃上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对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一天,村东头的老奶奶做了2个包子,一个送给自己的孙子,把另一个塞在自己的棉袄袖口中,急匆匆地走到村西头的张海迪家,从袖口拿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说:“玲玲,你快趁热吃!” 张海迪接过包子,眼睛湿润了,老奶奶还问:“玲玲,好吃吗?” 张海迪点着头,说:“好吃,好吃!”在这个包子里面,包含着多少疼爱啊,所以,张海迪永远也忘不了它,忘不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爱。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她看到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虽然不能下地干活,却可以学着给人看病!”

    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了一万余次病,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f. 自强是更珍贵的财

    17岁时,张海迪开始自学英语。没有老师教,她就做自己的老师,最后,家里的每一本英语书都被她撕得只剩下封面和封底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海迪知道,如果不是一页页地撕书, 自己就会有依赖性,学得很慢,于是,她要用这种强化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牢固地记住每次的学习内容。

    知识是一笔财富。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黄河的女儿》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获全国“希望杯”优秀图书奖,还获得韩国文学奖。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电视台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里,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学习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今天,当我们读着张海迪写出的那一本本散发着油墨香的书时,就能看到一颗健康的灵魂,感受到深藏在其中的、长达44年的爱。与那些不珍惜生命的正常人相比,张海迪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更加顽强,更加勤奋。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爱心洒遍人间。

    • 生命之旅

    生命之旅

    作者:杏林子

    我生病时,只有十二岁,还是一个活泼天真,不解世事的孩子,生命的旅程一片锦绡,鸟语花香,无限的美景正展现在眼前。

    然而,突然之间,我落入险恶的漩涡,无底深渊,我挣扎、抗拒、精疲力竭。面对着日益恶化的关节,前途茫茫,病愈无期,生命于我是多么沉重的负担啊。多少次,我想放弃活下去的权利,可是隐隐中又有股不甘心的感觉。我暗暗想,我已经吃了这样多苦,受了这样多罪,现在就放弃了,这一切不是白受了吗?

    一年年过去,我忍着、熬着、挣扎着、奋斗着,由羸弱而茁壮,由怯懦而勇敢,由灰心丧胆而生气勃勃。生命的美就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不断的淬炼塑造,不断的创造发现,付出的代价越大,也越见它的丰富完美。

    也许生命的成长过程原本就是这样艰苦辛酸。经过茧的黑暗痛苦,经过蛹的挣扎蜕变,才有蛾的再生吧!回首前尘,尽管血泪斑驳,但我仍然感激,从苦难中,我更加体会生命的真实,奋斗的欢愉,以及与神同在的甘甜!

    人生的路总免不了有坎坷,有风暴。当我们在面对自己的生命时,我们往往都是孤单的,没有谁能帮助你,或代替你。但,你无须逃避,无须推卸,无须灰心,无须诅咒,属于你的仍旧是你的,你终究要挑起你自己的担子,走你自己的路。

    • 标签:
    • 好朋友
    • 走了
    • 绝交
    • 小黑
    • 老爷爷
    • 外区
    • 小羊
    • 小白羊
    • 看了
    • 半天
    • 不觉
    • 小马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