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内涵

      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限制等原因,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失衡,导致了“优质资源无法共享的现状”(梁林梅,桑新民,2004) ”以及不同地区“数字鸿沟”的扩大化,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发展。 通过已发表的文章来看,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研究关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五个方面。

    教育资源:

    广义上的教育资源,可以理解为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所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等,不仅指教育教学信息本身,也指与此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包括用于教与学过程中的设备和材料、人员、资金和设施。

    狭义上的教育资源,是指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包括教育与教学管理信息资源、教育与教学研究的有关信息资源、教育与教学基础信息资源、现代化教育与教学手段信息资源。

    资源配置:

          指社会已有的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包括政府行政行为配置和市场配置。教育资源配置实质上就是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以及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这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

    教育资源配置:

          通常是指在教育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教育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尽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达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目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包括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教育公平的原则下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广义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与基础教育教学有关的所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等在数量、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匹配、流动和重组。

    狭义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将直接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信息资源本身在数量、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匹配、流动和重组。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分配中要有合理的比例;二是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投资比重要合理;二是基础教育内部在分配资源时,各地区间、各学段间投资水平要公平合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资源作为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行合理配置、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将国家和社会分配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总资源相对公平平等地分配给每一所中小学,让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实际享有的义务教育资源份额大致相当。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要求对国家和社会分配给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进行再分配时,要做到公平合理,投资比重要合理,地区间要趋于公平。
           目前人们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时,过多地注重中小学校硬件资源配置的均衡,如办学条件,活动空间资源,教学设备资源,都过多地想通过均衡教育投入来实现均衡,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软件资源的均衡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 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不断关注,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众多学者围绕教育资源的概念、教育经费在教育中的分配、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做了大量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对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

           教育资源包括投入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和教师(杜育红,1997)。将教育资源细分的话,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输入教育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李祖超,1997)。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教育资源不同的概念。即分析在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教育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求得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2.教育经费在教育中的分配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教育经费在教育中的分配问题的研究较少。王善迈教授曾在1989年指出,在我国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情况下,高教比重偏高。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是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办学条件恶化的原因。人们也尝试采用国际比较数据和回归分析方法为确定各级教育在教育总投入中所占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但是结果却发现,教育经费结构和教育规模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顾清扬,1990)。

    3.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总量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基础教育由于适龄受教育人口基数庞大而显得任务繁重,基础教育经费短缺也是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2)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城乡差异。祝梅娟(2003)利用基尼系数分析我国省际间教育投入在公平性上的差异,发现中央教育投入的省际间不公平程度在加剧,同时,社会投资是省际间教育投入差异加大的最主要的原因。

    (3)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从农村师资来看, 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这些老师一方面因为年龄的原因,另一方面缺少进修的机会,自身的素质不能得到提升,在新形势下,应对素质教育,有些力不从心;此外,部分科目教师缺编严重,比如英语、体育、美术、科技等课,虽然开课了,但一般由语文或者数学老师兼任,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4)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和配置结构失衡。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具体反映在城乡教育经费差异、城乡师资力量差异和城乡办学条件差异等诸多方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的教育家科尔曼先生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该打破旧有的认知,更多地关注独立于家庭背景之外的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他认为一所学校的成功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减少对社会出身的机会依赖,因此,教育机会均等的学校除了资源均等,更应着眼于效益均等。他还认为,学校不应被动地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而应该提供一个能释放孩子潜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免于因为出身和社会环境而带来的不平等。因此在政策操作层面上,科尔曼明确提出:与要求政府平等提供财政资源相比较,确保学生经济地位的融和更具有挑战性。

           瑞典的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观点:(1)教育起点的公平,即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进入教育系统学习的机会;(2)中间性阶段或者说教育过程的公平,即不论人种、出身等差别,每个适龄儿童都拥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的对待,包括教育方式上的因人而异,即教育以各种不同的但都以公平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个人。(3)最后的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即学业成就上的平等。胡森还提出,教育公平不仅仅指个体之间的平等,还应包括学校之间的平等。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关于教育均衡配置的理论是:教育应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机会,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

           国外学者的诸多研究表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只是教育公平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最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均衡机制下的效率追求,这才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既要使教育资源在城乡和区域间均衡,也要使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均衡;既要使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人群间均衡,也要使教育资源在不同年龄阶段间均衡;既考虑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也要考虑教育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率——使全民科学知识素质得以与时俱进的提高。唯有如此,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才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国外关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平、效率和质量进行的,其中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种族、女童等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上。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罗尔斯的公平三条原则、教育券制度、教育优先区。

           国外学者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认识是深刻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背后的支撑是教育发达,教育发达的实质是教育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使全民素质在教育支持下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

    • 三、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方法途径

    (一)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法

    1.优化区域性资源建设的投入结构和整体配置效益,放大局部优势

          教育行政部门优化各项投入方法和投入偏向,“发挥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统筹区域资源建设规划与管理, 提高整体发展绩效”,(刘成新,徐宣清,2007)。

    2.优化区域资源库的内容和质量,逐步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3.成立区域性实践和应用共同体,分层推进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库

    4.充分发挥区域的地域优势,加强与社会力量和周边区域的沟通合作

    5.注重统一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明确区域特色定位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应以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来指导工作,“遵从教育信息化资源技术标准”,(胡小勇等,2007)保证教育资源建设有完整系统的技术规范,以利于与国家及各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库相衔接。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法

           我国现行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仍是一种弱势倾斜取向,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扭转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政策设计还必须做出更大调整。

    1.从弱势倾斜走向弱势补偿,

           这是缩小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2.损害补偿与正义维护

           这是教育补偿的两个基本要义。政府不仅是教育补偿的道义责任主体,而且是教育补偿的法律责任主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是政府的责任而非恩惠。

    3.建立教育补偿制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政府为主建立教育补偿的责任机制;以权利复位为重心建立教育补偿的表达机制;以弱势群体发展为根本建立教育补偿的实现机制;以实效性为指针建立教育补偿的保障机制。

    (三)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方法

    1.合理配置教育经费

       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

       财政性教育经费配置应当向农村倾斜

       推行教育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加强教育经费监管防止教育经费被截流挪用

    2.合理配置办学条件

    3.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确保农村学校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提高农村教师的基本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缩小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引导教师向农村流动

       合理配置教育管理资源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

    • 四、新时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方式(大数据背景下)

     现有有关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制订,多着眼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随着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这种仅仅立足于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观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与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提高和促进公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政策设计层面,都需要在关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更要关注对已有存量教育资源的激活。

    1.首先,创新教师流动机制,要激活教师的潜能,使其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

           世界各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案例中都有关于师资均衡的内容,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均衡措施。通过校长、教师间的地区和校际交流,保证了各区域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从而保证了各地区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同步提高。尤其是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的教师对向流动更能直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极快、极大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建立区域教师流动制度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二是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三是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2.其次,构建资源共享机制,要激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条件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以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为目标,教育教学和资产为纽带,在名校输出品牌、师资、管理上狠下工夫,推进地区间、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缓解区域择校和校级择校热,促进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管理,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如成都市的锦江区“链式”模式。以“平等、互动、共赢”为价值取向,以区域内优质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农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方式构建优质教育生态链,既重视发挥链头学校在理念、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又重视发挥链点学校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以多向链动的运行方式将优质教育的核心资源在链内快速传递、共享并因“校”制宜进行重组与创新,最终实现链头学校延伸性发展和链点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3.再次,探索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借助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育改革方式。这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开发和更大层面互联互通共享的重要途径。换而言之,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网络技术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协商、共建的网络教育文化,打造城乡在线学习共同体,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满覆盖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数据和信息,在不断推进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的基础上,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教育教学视频直播、课堂实录点播等多样化教育信息平台,提供全面便捷的教学资讯和服务。

    4.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全面、科学、有效的教育监测评估机制是从多维度反映教育质量的“晴雨表”,有助于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督导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非均衡问题,并为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提供准确信息和依据。教育监测评估应摒弃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衡量地方“教育政绩”的倾向,在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为取向,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检测教育质量,从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发挥教育检测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可持续发展,以评价发现资源均衡配置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办法解决。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