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课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修改稿及反思)《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区倩妍)

    第六课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芦荻西小学 区倩妍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

    2.默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主或者小组内解决,并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抓关键词句,理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借助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介绍演化过程。

    4.通过抓关键词,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难点】

    理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借助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介绍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

    2.通过抓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主或者小组内解决,并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补充:4.通过抓关键词,体会课文准确、科学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检测生字词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对于课题,预习的时候你提出哪些疑问呢?

    预设:恐龙怎样飞向蓝天呢?所有的恐龙都会飞向蓝天吗?……

    导语:都问得非常好,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大致解开大家的疑惑。

    2.预习后你能读准下面两组词语吗?(开火车读)

    轻灵 敏捷 羽 脑颅大 五彩斑斓 空翱翔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凶猛异常

    3.这里的其中三个字是这一课的四会字,预习的时候大家都在作业单上写过,你认为哪个字的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学生汇报)

    教师点拨:翼字的“羽”没有钩。膨字三部分要写均匀;中间部分最后的提要穿插到右边第二撇的下面;右边三撇保持重心平稳,最后一撇应写长一些。凌字部首是两点水,最后的横撇和捺要写舒展。(应结合翼、膨、凌三字的字源,提示易错的笔画。)

    导语:同桌互相看看作业单,都写对写美观了吗?互相给建议。需要订正重写的在下面的空格再写一遍。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全班再齐读这两组词语,对比着想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2.鸟和恐龙看似相差甚远、毫不相干,但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两者的关系。你能找出来吗?请默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一画。

    (汇报,出示)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我把这句话变一变,你认为恰当吗?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4.读懂了这句话你对课题有新的理解吗?

    5.这句话很关键,请大家认真默读全文,再借助这个关键的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6.学生汇报,预设: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经过研究,推测出恐龙的一支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三.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提出来的问题。

    1.预习的时候,我们在作业单上记下了不懂的问题,并且尝试自己解决。你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呢?(师生整理: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结合生活经验、请假别人……)

    2.现在了解课文大意后,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请再次用恰当的方法,自己读文解决。(学生自学)(删去)

    3.还有不懂的吗?四人小组内互相请教,合作解决吧。(小组学习)

    4.小组内还有没弄懂的问题吗?汇报一下。

    预设:1.“中生代”“树栖”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猎食性恐龙会越来越像鸟类?

    3.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有什么依据?

    4.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了解学情:谁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

    5.谁能帮帮这些小组解决?同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6.导语:看来大家遇到不懂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方法。下面我们一起聚焦同学们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有什么依据?恐龙的一支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四.寻找依据,科学推测。

    1.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关注这一课哪些地方?(预设:第二自然段、资料袋)请仔细默读第二自然和资料袋,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说说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有什么依据?

    2.组织交流汇报:

    预设:1.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注意相似)

    2.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研究化石、提出假说)

    (补充:导语:去掉“大量”“很可能”可以吗?这些词语体现了科普文的严谨和科学性。)

    3.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发现证据)

    导语:为什么说“我国”不用“中国”?细细读读感情上有何不同?

    4.资料袋中说,在辽西地区发现了很多种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就更能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3.怪不得课文说,辽西的发现,给古生物学家们推测、描绘出来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我们一起来认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深入地写出生物学家从发现到推测最后证实鸟起源于恐龙的过程。

    六.课堂结尾又来到课课通的检测环节,请大家进入classin平台完成测试。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那么,这些恐龙是如何飞向天空的?我们下节课再具体探究。


    教学反思:设计能很好地分配课时目标,围绕单元要素展开教学。学生学习形式丰富,自主学习、小组学习都有体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要问题有两处。第一,生字教学不应忘记字源识字法,应联结字源意思、图片,帮助学生从字义、字形上搭建形象画面,有利于突破易错笔画。我个人主观认为,初衷是很好的,低年级中的会意、指事字比较适合。但字源识字法并不能过多使用,很多简体字其实是不适合使用的,尤其是中高年级的生字。用繁杂的古体字、繁体字去识记简体字,不一定高效。

    第二,冼老师建议本设计应该把单元要素“解决问题”和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科学两个目标,双线同步展开,并扩展到引导学生表达上,指向语用。我在设计时也有注意到“表达目标要同时进行”这个问题,但推进得不够深入,只是抓住了“一支、漫长的”“我国”这些词语去点拨,没有安排让学生独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词感受,没有提示回答问题也要注意准确科学。还是囿于把这个目标定位在第二课时,思维还是比较狭隘,不会融会贯通。整个设计就显得阅读目标和表达目标割裂开了。深入思考,还是自己对文本解读不到位、设计搭建功力不足。

    之后在确定课时目标时,要思考哪些目标是分课时落实,哪些目标是要贯穿两课时,甚至整个单元的。

    5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