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课程支持下的翻转教学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微课程

    (一)微课程概述

    1.金陵馆长在第十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提出微课程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微课程的研究对象: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 而不是一个被孤零零地拆散的知识点。)

    2.国内微课领航人李玉平认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文字在300字左右,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音乐根据内容,以轻音乐为主,画面干净简洁。学习时,大家在优美的轻音乐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引发思考。

    3.微课程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

    “微”是微课程的灵魂,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1)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

    (2)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3)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微课介绍请参考《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学习元:http://lcell.bnu.edu.cn/do/lcpage?action=view&koId=145482

    (二)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1.国内的研究现状

           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自从微课程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已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到目前为止,一共有166篇有关“微课程”的文章。2014年发表46篇,2013年发表104篇,2012年发表15篇,2011年发表1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4。检索时间:2014年6月2日。检索条件“主题”,检索名“微课程”,匹配:精确。)由此说明,近几年微课程是众多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步入“微”时代,微博客、微信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随着2012年11月21日我国正式启动“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相关微课程应用研究文章数量迅速增加,呈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反思过去“课堂实录”以及教育部和各级教育机构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不足,微课程也迅速地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对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较少。微课程的概念在国内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一些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着、一线教师等在近几年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但大多停留在微课堂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的探讨,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板,对推动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重要导向和引领作用。通过内容分析,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较少。

    2.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 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中特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 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3.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 eac her.t 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 2008年秋,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三)微课程的发展方向

    根据现有的微课程实践与发展趋势,可以总结出三个层面的发展方向:

    1.在学习层面,建设优质资源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2.在教学层面,通过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在教-学互动层面,以微课程为载体变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其中,微课程发展的应有之义为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需求出发,关注点从资源建设转向资源应用与循环再生,通过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促进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

    (四)对微课程研究的一些思考

    1.实践先行而理论滞后,现今缺少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持如何设计好一门微课。
    通过设计研究法设计与实施微课程。首先寻找到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概念原型,而这些原则和概念可以是初步的、有待完善的;然后根据这些设计原则去设计一门(或一系列)微课程并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做形成性的评估,如观察学生表现、记录教师的反馈、研究实际效果并反思影响因素,随后根据这些结果对设计原型、产品与实践模式进行修订,如此迭代循坏,持续对设计原则(理论)、实践方式、微课程产品进行完善、精制;加以总结后,可迁移至其他教学情境作总结性的检验。

    2.微课程是否对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适用。
    微课程本身短小,精悍,时间长度有所限制,当面对具有较复杂逻辑体系的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会逊于具有较大容量的学科教学这一方式。因此,对于知识结构简单、目的性强,简明易了的知识,可以大胆地使用微课程,而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不易阐述明白的知识,不宜过多地去为了“微课程”而走“微课程”的形式。这就需要教研室进行讨论协商再加上以前的经验, 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实现课堂效率最优化,高效化。

    3.微课程的开发设计,需要集体智慧。
    一线教师一直都在设计着自己的课堂教学, 45 分钟怎么拿捏,微课程开发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的教学行动,但它离不开以一节课为框架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寻求解决的方法,但这个过程需要集体参与,因为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所以在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对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集体讨论,多与校外同类学院同类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拿出集体智慧。

    4.微课程在校本研究中怎样落实。
    对待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的人都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所以要落实微课程的校本研究,就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让本校教师在这种氛围中人人都谈微课程,人人都在体验微课程,所以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提高认识。对于新诞生的微课程,首要问题是让大家了解它是什么,它将给课堂带来什么,体验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开展培训,组建团队。在学校以备课组或教研室为单位展开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组建团队,培养骨干教师,作为全校微课程校本研究的“先锋”。第三,进行微课程教学“比武”,树产典范。由各系推荐,选择适合微课程开发的课程,进行全校比赛,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树立典范。

    • 二、翻转教学

    (一)翻转课堂基本概述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 音视频、电子教材等) 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 释疑、解惑、探究等) 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晚上回家看视频学习,白天在课堂上与同伴、教师交流,实现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

    2.翻转课堂的特征:

    (1)翻转课堂下教师角色发生改变。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在是教学的中心,而是各种教学视频、教学资料和实验活动的提供者,但教师仍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推动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答疑和指导。
    (2)翻转课堂下课堂时间重新分配。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的使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讲授时间大幅度缩减,留给学生更多的是参加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增加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3)翻转课堂下学生角色发生改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能动者。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己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量,使学习步调适应自身的特点,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高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反复的、深度交互,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1.国内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求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在此模式下翻转课堂得到发展。重庆聚奎中学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走在全国前列,引进该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区特色开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成为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旗帜。

    (1)重庆聚奎中学的“三、四、五、六”模式
    重庆市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试验走在全国的前列。它是“全国第一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它将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路线总结为3 个“翻转”、课前4 环节、课堂5 步骤和6 大优势,简称“三翻”、“四环”、“五步”、“六优”。
    内容三翻转:教学目的的翻转;教学理念的翻转;教学方式的翻转。
    课前四环节:制作导学案 ;创建教学视频;学生自主预习和学习;教师了解预习、学习情况。
    课堂五步骤: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
    六大优势:第一,少讲多学,合作共赢。第二,一对一的贴心辅导。第三,即时掌握学情。第四,培优补差。第五,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第六,为教师减负。

    (2)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为了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幸福,2012年,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开始推行云计算环境下的“翻转课堂”实验。课前,学生在家通过平台观看教师录制好的微课,看完之后通过做测试来验证自己的掌握情况,测试提交之后,平台会立刻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结果来继续学习仍有问题的内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通过iPad打开翻转课堂平台,详细查看每道题的错误率、错误答案等,然后选择正确率低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之后,教师会再给学生布置几道练习题来巩固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

    除了聚奎中学和南山实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外,广州市天河区“天云项目”中也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其次还有南京市九龙中学和广州市第五中学也都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南京市九龙中学在2013 年3 月开展了首轮包含文理6 门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赛课,他们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前学习与课堂互动,采用家校新干线、自主学习单、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在无线网络平台、电子白板、微课程以及短视频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刚刚起步,仍处于引进、介绍的阶段,只有个别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同时也有研究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及对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教学设计的研究。总体来看,国内翻转课堂的文献中,介绍多于研究,理论分析多于实践应用,且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探讨,涉及高校教学的应用研究较少。

    2.国外

    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翻转课堂运用于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以及探索翻转课堂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效果。国外的研究以应用研究为主,也有侧重于介绍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翻转课堂实施步骤的相关研究。

    随着翻转课堂实践者越来越多,出现一些较典型的翻转课堂模式。

    (1)林地公园高中模型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率先在K12学校实践创立了经典的翻转课堂模式:把观看在线教学讲座视频作为家庭作
    业,把本该是家庭作业的练习题放到课堂上完成。当发现部分学生没有电脑或无法上网时,他们为这部分学生准备了DVD光盘,让学生回家在电视机上观看。而课堂上除了练习外,还加入了探究活动和实验室任务。

    (2)可罕学院模型
    可罕学院与美国加州洛斯拉图斯学区合作,利用其广受欢迎的教学视频和其开发的课堂练习系统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其中最大的亮点是:课堂练习系统能快速捕捉到学生被问题卡住,教师能及时施加援手进行帮助;同时还引入了游戏化学习机制,对学业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徽章奖励。

    (3)河畔联合学区模型
    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的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数字化互动教材。这套用于试验的代数I的互动教
    材,融合了丰富的媒体材料,包括文本、图片、3D动画和视频等,还结合了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与其他地区教师通过自备视频和教学材料开展的翻转课堂相比,互动教材更节省教师的时间,更吸引学生沉浸其中。类似的还有KIPP学院。

    (4)哈佛大学模型
    埃里克·马祖尔博士提出并实践了翻转学习和同侪互助教学方法的结合模式。其要点是: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听播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思考问题来做准备;然后要求学生反映出所学到的知识、组织问题和提出不懂的地方。接下来,学生登录到社交网站,发表他们的提问。而教师则要对
    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材料,学生已经明白的内容则不再准备。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提出质疑和难点,并相互协作共同回答质疑或解决难题。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对话和参与到有需要的个人和小组中。

    (5)斯坦福大学模型
    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翻转课堂的实验认为,仅仅把讲座视频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因此,大约每15分钟左右,在线讲座就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斯坦福在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的元素,它允许学生互相之间提问。结果显示,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快速回答问题。这种“共同学习”的模式非常有效。

    在国外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几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相对比较成熟,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型。积累了一些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但仍然比较零散,缺乏对翻转课堂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优缺点等系统性的总结。

    (三)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1.学校作息时间安排
    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花费时间阅读学习的资料,课堂上又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让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与实践问题,学校要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就必须合理的安排时间。

    2.学科的适用性
    目前,国外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验的学科多为数学、科学类课程。理科知识点明确,很多教学内容只需要清楚地讲授一个概念、一道公式、一道例题、一个实验,其学科特点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但是在文科类课程中,如政治、历史、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容,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这些科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这个问题是对文科教师的一个重大挑战,首先,通过提高教学录像的质量入手。教学录像中不仅要概括课程中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还要阐述相关理论,生动充分,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逐步深化理解。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完成翻转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推进教学改革。

    3.信息技术的支持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到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但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技术支持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选择不同的课程平台。但是现阶段这种平台的利用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非常有限的。

    4.教师的专业能力
    翻转教学中虽然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但是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录制视频的质量、学生进行交流的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都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训,首先自作录像时,要做到除了涵盖教学内容还要做到情感丰富、生动活泼,避免死板、单调的讲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交流。他们还要不断的扩展思维,开阔视角,深入了解自己所教授的专业,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加深项目的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完成课余练习并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前练习中找到自己的疑问,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网络中进行资源检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因此,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6.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以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是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为,翻转课堂还涉及到学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此外,应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政策体制上的支持。

    (四)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
    传统课堂教学并非坏的教学形式,它依然是传授知识概念的良好形式。然而传统课堂最大的局限在于教与学必须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课内的40-50 分钟)及特定的地点(教室)。假如,某位学生刚好在这一时段很忙,必须参加训练、比赛、演出或做义工等,那他
    便无法按时去聆听教师的教诲。还有一些“困难学生”, 指那些由于身体特殊原因不便频繁地来往于学
    校和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翻转课堂可以让他们坐在家里自主学习,直至学会为止。所以,翻转课堂突破了时空局限,可以支持繁忙与困难学生的学习。

    2.翻转课堂重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在某环境中展开的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等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
    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目前,常见的教学结构形式主要有三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依据翻转课堂的内涵, 它并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教学结构。翻转课堂由“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由“以教导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等等。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的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特点。翻转课堂是对教学结构形式的又一重构。

    3.翻转课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各有不同,传统教学虽然意识
    到了这一点, 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则在课前通过视频控制来进行分层教学,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翻转课堂改变课堂职能。传统课堂,教师必须全力组织利用好课内的45-50 分钟时间,来对学生讲解教学所规定的内容。学生稍有分心,就会跟不上进度,教学的效果也就会受到影响。课堂翻转后,课下学习,堂上交流,课堂教学的目的及控制策略发生了改变。再次,翻转课堂更加注重了交互。翻转课堂课前交互包括教师与视频教材的交互、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视频的交互;课堂中的交互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与传统呈现教学内容、提问、讨论等交互形式相比,翻转课堂提升了课堂互动的数量与质量。

    • 三、微课程与翻转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同时,微课程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微课程可以说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它往往以微视频形式作为翻转课堂课前学生自学的重要资源。它的设计、开发、教学运用、评价、管理、经验总结为翻转课堂制作视频作了实践与理论基础和素材资源。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可反复学习等特点,注重知识碎片化。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完美结合,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课堂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多种学习途径,实现了资源共享,无形中扩大教学信息量。同时,协作交流等活动的开展为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提供了机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文章检索发现,在大多数文献中,介绍多于研究,理论分析多于实践应用,且多集中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一)“微课程教学法”(金陵)

    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三大模块: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方式)

    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概念的提出,是苏州地区的实验学校在金陵馆长的指导下,从当地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型教学策略。目前,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国外理念在国内的传播和普及,各地一线教师逐步发现,老外提出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学生回家后的课业负担太重,如果中小学各门学科都要求学生回家自主学习可汗式微课程视频,会更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从“翻转课堂”到“微课程教学法”的发展,反映了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进展,更加适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克服了机械照搬国外翻转课堂模式的局限性,从单一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到丰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关注课堂教学的时间流程安排到关注适合的教学策略设计,这是对课程教学理论的发展。是目前比较靠谱的中国版翻转课堂的实践。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1.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Robert Talbert教授在很多课程中(如“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线性代数”)应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Robert Talbert总结出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该模型简要地描述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然而适用它的学科多偏向于理科类的操作性课程,对于文科类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在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型基础上,张金磊等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3. 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三部分组成:课前准备、课前设计、课堂设计。首先,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进行的前期工作,其中前三项(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教师必须进行的工作。教学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中教师的工作,这里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自己录制,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其次,课前设计主要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然后做练习反馈,师生进行交流、讨论。课堂设计模块主要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学习,接下来有两种选择:一是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后进行协作学习,二是学生直接进行协作学习,这要依据具体学习内容及学习情境进行选择。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并对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提取反馈信息,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如果学生还有不懂的问题,就可以返回到“提出问题”环节,若没有问题,则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本节课完成。

             

     

    (三)哈佛大学Eric Mazur博士翻转教学过程

    1.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收听广播、阅读相关文章或完成一些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的习题来为上课做准备。

    2. 在接触课程内容之后,学生被要求对其学到的知识进行评价并把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3. 之后学生登录社交工具,贴出他们的问题。

    4. 辅导教师在课前对问题进行分类、组织,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整理安排课堂内容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辅导教师不用准备那些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内容。

    5.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们一起讨论得出问题答案,找到问题解决方法。教师的角色就是听学生的讨论对话,在必要的时候参与个人或小组讨论。

    • 五、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2]裘德海. 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4:95+127.
    [3]梁乐明,梁锦明. 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2013,08:71-76.
    [4]寻素华. 浅析微课程开发在校内外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3,09:123-126.
    [5]李玉平. 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6]张静然. 微课程之综述[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7]张琛.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9]李凑,刘赣洪.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88-89.
    [10]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11]韩丽珍. 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41-44.
    [12]汪晓东,张晨婧仔. “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3,08:11-16.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