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要和愿望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第一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要和愿望

    学习目标: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动力。
    3.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指导正确掌握、控制和使用技术的意义
    4.认识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能增强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的神秘感,自觉地参与各种技术实践活动。

    • 第一章 第一节 学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一、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那么,技术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案例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写在竹木薄片上,但这些记录用的材料均不理想。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后来,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满足了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纸和印刷品,满足了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2飞机的诞生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吸取前人的经验,改进和实验了三架滑翔机,经过努力,他们造出了一架装有一台12马力活塞式发动机,机身、机翼由既轻又牢的枞木和桉木制成的飞机。同年,,莱特兄弟驾驶它在59秒内飞行了260米。尽管这次试飞历时不到1分钟,却把人类借助机械翱翔蓝天的梦想变成现实。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古代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还是近代发明的飞机,它们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技术活动,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记录、传递信息和知识传播)和愿望(摆脱地球引力飞上蓝天),拓展人类的能力,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1. 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例如,人们想到利用某种材料制作一件作品,就要通过不断地探索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随之就产生了加工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世纪30年代,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那时的思想家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指出:“所谓技术,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和电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爱迪生也成功进行了电照明实验。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不仅与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相联系,而且与科学、发明、自然、社会、人和历史联系密切。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核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利用和推广,使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回顾技术发展的历程,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知识技能的总和。


    思考尝试

    1.你怎样理解“技术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的”这句话?

    2.你认为技术的内涵是什么,请加以举例说明。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技术的自然属性


    案例1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西北某地,土壤贫瘠。为了改造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当地的人们决定走立体农业之路。他们大量种植植物,特别是果树和豆科植物。树身用来做木材,果实供人们食用或做饲料,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的含氮量。树木植被的形成,改善了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了昼夜温差,增加了土壤和空气的湿度,提高了干旱地土壤中养料的利用率。这样便使土壤的肥力、湿度等都得到了改善和恢复。这一过程循环进行下去,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了可以持续生产的立体农业生态工程,当地人民也因此普遍增加了经济收入。

    案例2“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在人类历史上,总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希望能够在不消耗任何能量的前提下,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以获得“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有人企图利用物理方法设计“永动机”,结果遭到失败。后来,又有人妄想从化学变化过程中实现“永动机”的梦想,同样没有成功。这些“永动机”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此后,仍然有人梦想制造另一类“永动机”。他们的想法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梦想也彻底破灭了。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前者是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技术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改造自

    然的效果;而后者因为违背了自然科学原理,招致了失败。从本质上看,技术是对客观自然

    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讨论交流:

    1.找出第一个案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并把他们分别写下来。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因




    2.找出第二个案例中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并把他们分别写下来。

    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因




    我们已经认识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下面再来探究技术的社会属性。


    案例1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期,蝗灾波及72市,灾情十分严重。1952年,国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和昆虫生态学研究室,委派中国生态学奠基人马世骏先生带领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找出根治蝗灾的办法。在中央政府和有关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学家们对蝗虫的繁殖、迁飞、天敌以及危害区的地理环境、旱涝灾情等因素做了详尽调研,并调动国内有关科研力量反复进行科学试验,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调控着手,提出了按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制定“改治结合,根治蝗害”的方案,采用“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技术进行灭蝗,成功地使大面积蝗灾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蝗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几年内便得到了有效防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是治蝗成功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或支持,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问题思考

    请你联系实际,认真思考,什么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我们习惯于把技术与科学两者联系在一起,统称为科学技术,简称科技。其实,技术与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案例1核能技术与核物理学

    核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它的发现源于核物理学。核物理学是一门近代料学,研究对象是微观物质世界。核物理学这门科学、不等于核能利用技术,人们要成功利用核能发电,造福人类、必须在核物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其他科学知识(如数学、化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学、自动控制学、仪器仪表学等),才能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实现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技术与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产的组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产力,具有实践性。科学则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它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只有利用技术这个中介,将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原理、技术设计、技术措施,变为劳动者的知识、能力,物化为工具、机器、技术装备等,科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技术与科学两者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不同。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和物化成果。例如:农业科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是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反映;而具体的农业技术、如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育秧技术等,则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

    2)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理论、概念、定律、规则、论文等,此类成果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此类成果可以商

    3)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以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要回答“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例如:农业科学提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育种专家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开展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分别育出了杂交玉米、杂交水

    稻、杂交高粱、杂交蔬菜、杂交畜禽等。这些杂交品种就是物化了的技术,是商品,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

    4)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技术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离开了实践,就无法体现其价值。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学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问题思考

    怎么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